第30章 散文詩的朗誦(1 / 2)

散文詩是界於詩歌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語言平白如話,富於趣味或哲理,篇幅一般不大。

散文詩到底算不算是詩,目前還有爭議。不過,在各種詩歌朗誦會上,經常有人選取這種文體進行朗誦創作,因此從實際運用的角度,可以將其置於詩歌之列。

朗誦散文詩須注意以下幾方麵的問題:

一、確定基調

常見的散文詩多是富於理趣的,它常常能夠給人以啟迪,或引發某種情致。不過,即便是在這樣一種類別的文體裏麵,依然會形成不同的朗誦基調。

如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其感情色彩是茫然憂傷的,朗誦起來低回曲折。其中有一段文字是說時間匆匆而逝卻又無法挽留,令人不禁掩麵歎息:

於是--洗手的時候,日子從水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默默時,便從凝然的雙眼前過去。我覺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時,他又從遮挽著的手邊過去;天黑時,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從我身上跨過,從我腳邊飛去了。等我睜開眼和太陽再見,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著麵歎息。但是新來的日子的影兒又開始在歎息裏閃過了。

應該說,這段文字也是富於哲理的,但卻沒有使用說明方式,而是以一種特殊的描述方式來表明的。因此采用一種較濃重的感情色彩進行朗誦是合適的。

二、交流定向

散文詩的語言平白如話。它不像古典詩詞那樣文風秀雅,講究平仄、韻律,須要在朗誦中細細品味深意;也不像現代自由體詩那樣情感濃烈,具有鋪排的氣勢。散文詩更接近口語,通俗易懂,明白曉暢。

受文體特征的影響,朗誦散文詩時更需要具有對象感和交流感,而且交流的對象可以具體明確一些。比如散文詩《溫柔》中有這樣的句子:

溫柔,你體嚐過嗎?你給予過麼?

朗誦時可以麵對一定的方向,甚至是具體的某個聽眾,與其做定向的交流,同時輔以手勢、體態和眼神的配合。將作品中的"你"與現場聽眾中的"你"合而為一,能增強朗誦的效果。

三、話由心生

話由心生,簡單來說就是把詩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朗誦。

把詩中的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語言不是要作文字上的改動,而是調動自己的思維,真正理解作品的內容,感受文中的情感並引發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處於運動的狀態;在這種處於運動狀態的情感的支配下,運用恰切的表達技巧把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

話由心生的關鍵是自己的思想感情要運動,不能隻是理性地去理解,還要感性地去體味,隻有當自己的思想感情波瀾起伏、奔湧運動起來時,作品中的話才真正成為了自己心裏的話。

比如,劉增山的作品《秋實》中的一段:

秋天了,成熟的果實卻低下了頭,它不是在孤芳自賞,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將跌落枝頭。它是在想:我是怎樣成熟的呢?

在朗誦文中"我(果實)是怎樣成熟的呢"一句時,自己的思維真的要運動起來--不應直接得到思維的結果,而是要有思維的過程。這個過程不一定和實際過程的時長一樣,可以瞬間引發,瞬間結束。

四、尋求變化

散文詩文本上的語言平白如話,並不意味著變成有聲語言時要平淡無奇,相反,朗誦時應通過氣息的強弱控製、音色的明暗調製、音高的高低調整、音量的大小強弱、語句的疏密變化、語勢的承接呼應、節奏的對比控縱等等方式來尋求有聲語言表達樣態的變化。

這種變化既能夠將語意表達得更加明晰,將形象刻畫得更加生動,將作品創作得更加完整,同時又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引起大家的興趣,以便產生更好的傳達效果。

附:作品朗誦解讀

匆匆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但是,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麼一去不複返呢?--是有人偷了他們罷:那是誰?又藏在何處呢?是他們自己逃走了罷:現在又到了哪裏了呢?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確乎是漸漸空虛了。在默默裏算著,八千多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溜去;像針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裏,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頭涔涔而淚潸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