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自學高考:化身為坦克吧,爸爸(1 / 1)

這兩年的高考,隻有一小部分上山下鄉的知青能幸運地跨入高等教育的殿堂。為了鼓勵一度喪失上學機會的青年們自學成才,同時也為了滿足各行各業對人才的強烈需求,1981年國家首次推行自學高考製度。

自學高考製度一公布,爸爸就毫不猶豫地跨入了這個隊列。他太渴望學習了,就像魚兒渴望海洋。那時他白天工作,晚上看書做筆記,周末泡圖書館查資料。他一分一秒地計算自己的時間,如饑似渴,夜以繼日。

當時電視劇《霍元甲》風靡全國,每到電視開播,街上人都空了,全回家看電視去了,爸爸卻沒看過,他無怨無悔地放棄了很多。麵對文化的寶庫他孜孜以求,接受著無數新鮮知識的洗禮,特別著迷,特別執著。姥爺為女婿如此氣定神閑的學習精神感歎,常說:“這個隻有我們千千(爸爸的小名)能做到!”語氣中透著欣賞和讚揚。

爸爸自學高考的第一門功課是哲學。考試的那天,媽媽抱著我在院子裏等爸爸,希望他能如願拿到他的第一個文憑。爸爸終於回來了,遠遠地,他臉上掛著笑容,向我們跑來,好像知道媽媽想問的話,把我接過去抱在懷裏,親著我說:“不錯,沒有難題。”

在接下來的三年裏,爸爸沒有停止他求學的步伐。政治經濟學、中文、英語、古代史、近代史、中國文學、外國文學在爸爸的手裏一頁一頁翻過,章章都有筆記、小結。那一摞一摞的筆記見證了爸爸的努力,那根本就不是應付考試,而是對知識的崇拜,對學問的追求,那麼熱切,那麼真誠。按媽媽的話說,爸爸就是一輛坦克,什麼困難、難題都能軋過去。

當年的自學高考,其難度不是正常的高考可以相比的。沒有老師輔導,沒有考前提綱,沒有圈定範圍,一張張生僻的卷子,一道道刁鑽的問題,堪稱鬼門關。相比那些在校的天之驕子們的優越和輕鬆,更顯出了自學高考生的不容易。

有一年考古代漢語,爸爸僅因3分之差沒有通過。他後來說,考試那天,卷子發下來不久,考場上就開始有人竊竊私語,因為考題太偏了,滿篇像是另一種陌生的語言。

“這是什麼題,這麼偏?”“這不是故意刁難嗎?犄角旮旯裏的東西都搬到這兒來了,真沒見過……”剛剛過去20分鍾,就陸陸續續有人退場了,40分鍾後教室裏剩下不多幾個人了。爸爸沉思著,筆下開始答著他對問題的理解,他一定要堅持到最後。

考試結束後,小操場上應考的學生們沸騰了,三三兩兩聚在一起,有的憤怒,有的疑惑。他們議論著、爭辯著,說考卷的難度遠遠超過了研究生考試。有的考生提議去有關部門抗議。爸爸讚同他們的想法,但不打算采取他們的做法。因為一方麵可能是校方沒有經驗,尺度沒有把握好;另一方麵,自己的知識還是不夠過硬。所以他沒有怨言,而是開始了新一輪的進攻。他更廣泛地閱讀、更認真地領會……在接下來的一年裏,爸爸以高分通過了古代文學考試。

從我出生後不久開始,爸爸以四年的勤學苦讀奪得了自學高考第一批中文學士學位,又再接再厲在第十個年頭取得了新聞學(法學學士)學位。沒有耽誤任何工作,這場漫長的硬仗,打得真是不容易。我為爸爸驕傲!

其實爸爸選擇的自學高考,和正規大學是有著天差地別的。最明顯的差別就是,自學高考沒有同學圈子,在社會中形不成人脈;此外,漫漫求學路上缺乏名師指點和同窗的切磋交流,思路不易展開。爸爸這些自學者隻能以原有的思維方式和學習習慣一點點苦讀。爸爸十年努力換取的雙學位,如果僅從實利角度來看,是一筆事倍功半的虧本買賣。我中學的時候,爸爸在工作上遭遇變故,那一紙文憑也沒能挽救他的命運,似乎是一張中看不中用的廢紙。爸爸也常拿此自嘲。

不過我清楚,爸爸心裏從沒後悔過。其實像爸爸這樣把理想和榮譽看得比天大的上一輩人,隻有內心對自己的選擇真正充滿自信的時候,才不憚以輕描淡寫的口氣自嘲:“瞧瞧,十幾年苦讀換不來等值利益,虧了,唉……”——在追求知識的大滿足麵前,人脈、利益隻算是小遺憾。因為分量輕,所以隨意。爸爸心底真正的願望,已經在十幾年挑燈夜戰的時候、在顯示勇士般拚搏精神的時候、在一點一滴獲得紮實深厚的文化功底的時候,最大限度地實現了。

青春也許會被耽誤,尋找知識的路途也許會曆經險阻,但追求夢想這件事,一輩子也不應該放棄——這句話,從我蹣跚學步的幼童時代開始,爸爸就一直在對我說,並用他無言的行動在堅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