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懺悔錄》(1781~1788年)分為兩部,共12章。全書的主題是通過盧梭坎坷的一生控訴封建專製社會對人的迫害和腐蝕。盧梭真誠地、坦率地,甚至是赤裸裸地把自己的靈魂合盤端給了讀者,其坦率的程度確實是史無前例的。在這部被稱為“文學史上的奇書”的自傳裏,盧梭是把自己作為人的標本(具有資產階級個性的人)來剖析的。

他認為自己與那些迫害他的人相比,是純潔的。他說:“不管末日審判的號角什麼時候吹響,我都敢拿著這本書走到至高無上的審判者麵前,果敢地大聲說:‘請看!這就是我所做過的,這就是我所想過的,我當時就是這樣的人……請你把那無數的眾生叫到我跟前來!讓他們聽聽我的懺悔……然後,讓他們每一個人在您的寶座前麵,同樣真誠地披露自己的心靈,看有誰敢於對您說:我比這個人更好!’”這是一個平民出身的人對封建專製社會的大膽挑戰,也是為維護“人權”尊嚴的一部宣言書。

當作者在貴族沙龍中宣讀《懺悔錄》時,大家極其冷漠,閉口不言。他的預想破產了,從此,周圍常有充滿惡意的人看守著他。

盧梭在晚年於貧困、孤獨中寫了自傳的續篇《一個孤獨的散步者的夢想》。1778年7月2日他於悲憤中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盧梭作為啟蒙運動的思想家,曾為法國大革命提供了理論武器。法國大革命中的民主派、激進派把他奉為精神導師。在他死後十年,即法國大革命爆發的頭一年,政治家、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領袖之一馬拉在巴黎街頭朗讀《社會契約論》的片斷,促使法國人民奮起。雅各賓派領袖羅伯斯庇爾以第三等級的代表當選後,寫了對盧梭的讚詞。他發誓追尋盧梭的崇高足跡,即使以過早死亡為代價,也要把盧梭的思想繼承下去。革命後,盧梭的思想在市民中廣泛地傳播著。法國大革命後,他的遺體移葬於巴黎的偉人公墓。

狄德羅

狄德羅(1713~1784),法國啟蒙主義哲學家和作家。出生於一個富裕的作坊主家庭,幼年受教會教育,後到巴黎上中學。曾因發表無神論著作而入獄,出獄後主持編纂了《百科全書》。

他在哲學、美學、戲劇理論和小說方麵都有所建樹。他在《美之根源及性質的哲學研究》、《繪畫論》等著作中提出了真善美統一的理論,主張把美建立在真與善的基礎上。在藝術表現上提出“要真實”、“要自然”的要求。

狄德羅的文學成就主要是他的3部小說:《修女》、對話體小說《宿命論者雅克和他的主人》和《拉摩的侄兒》。後者通過作者和拉摩的侄兒的對話,塑造出一個才華出眾而寡廉鮮恥的人,他的自白控訴了封建製度的黑暗,揭示了正在成長中的資產階級的一些心理特征,被恩格斯譽為“辯證法的傑作”。

在戲劇方麵,狄德羅主張打破悲喜劇的界限,建立一種運用日常語言、表現市民家庭生活的“嚴肅喜劇”或“市民劇”,他的主張為歐洲近代戲劇開辟了道路。

薩德

薩德,法國作家。原名多納西安,出身貴族家庭,父親和叔父的放蕩生活,以及他自己的生活經曆,使之養成了目空一切的狂妄性格,並且熱衷在作品中表現鞭笞、雞奸和被動接受等,因其作品有大膽的性描寫和性虐待等而不容於當時統治者,他曾兩次被投入巴士底獄。

他的主要作品有《貞潔的厄運》(另譯《美德的磨難》),《阿斯汀娜》、《愛之詭計》、《愛之罪》、《隆維爾的女主人》等。

《貞潔的厄運》描寫一對姐妹,妹妹想恪守貞操,卻先後落入淫亂的修士等人之手,遭受了種種磨難。姐姐淫亂放蕩,卻享受榮華富貴。由於小說對妹妹遭受的蹂躪進行了詳細的描寫,一度因為渲染性暴力而被禁。

博馬舍

博馬舍(1732~1799),是法國喜劇作家。生於巴黎鍾表匠家庭。20歲發明鍾表零件,任皇家鍾表師進宮服務。後為公主們的鑒琴教師,同時經商致富,躋身上流社會和金融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