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奇遇記》這篇超人體童話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叫皮諾曹的真實、可愛的低幼兒童的典型形象。主人公小木偶活潑、聰明、正直、會思考、重感情、他十分希望成為一個真正的孩子,可是淘氣和無知給他帶來了麻煩和苦惱,一次又一次驚險的經曆增加了他的見識,鍛煉了他的性格,他熱愛自由、天真純潔、勇於改正錯誤,終於成為一個真正的孩子。
作者運用了奇妙的想象、極度的誇張,使故事情節曲折生動;用輕鬆而又嚴肅的筆觸細致地描畫了他複雜的內心活動,將道德教育、人生哲理融會在具體、美麗、富於兒童情趣的形象之中。例如皮諾曹每說一句謊話,他的鼻子就長長一截,這樣,長鼻子就成了謊言的一個外在標誌。逃學貪玩就長出驢耳朵,變成了世界上最笨的動物。小木偶被鯊魚吃掉後,卻在鯊魚肚子裏碰到了早些時候被鯊魚吃掉的爸爸。這些手法所達到的效果,是說教所不能比擬的。
牛虻
《牛虻》是愛爾蘭女作家伏尼契的長篇小說著作,是愛爾蘭最著名的小說,發表於1897年,由3卷和1個結尾組成。
它描寫19世紀30年代意大利革命者反對奧地利統治者、爭取祖國獨立和統一的鬥爭。主人公亞瑟出生富裕家庭。他在嚴酷的現實鬥爭中逐漸認識了教會的反動與偽善,憤然離家出走輾轉流浪於南美各地,受盡了各種淩辱和折磨,鍛煉成為了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在13年後,他重返意大利,經常以“牛虻”的筆名發表嘲諷教會和貴族自由主義的文章。後來,他為準備武裝起義冒死偷運軍火,不幸被捕,在獄中經受了各種酷刑和病痛的考驗,英勇不屈,從容就義。小說通過對牛虻戰鬥一生的描寫,深刻揭露了反動教會的偽善以及封建統治者的凶殘,熱情歌頌了人民的革命鬥爭精神。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意大利愛國誌士牛虻的光輝形象。牛虻出生在一個資產階級家庭,在意大利民族解放火熱鬥爭的感召下,他毅然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對天主教會的反動本質有著深刻的認識。他“把意大利比作一個醉漢,摟住一個扒手的脖子哀哭,而那扒手卻正在掏他的口袋”。那扒手不是別人,正是庇護斯九世。他認為新任紅衣主教蒙泰尼裏“即使不是一個流氓,也是在流氓掌握中的一個工具”,他就像“一塊攔路的石頭”,“非把它一腳踢開不可”,以開辟意大利民族解放的道路。
牛虻有著堅強的革命意誌、頑強的戰鬥精神和驚人的革命毅力。他對敵人刻骨仇恨,對人民則無比熱愛,對自己所從事的正義事業堅信不疑並無限忠誠。他為了意大利的民族解放和祖國統一,視死如歸,慷慨就義,在意大利革命青年中,在意大利民族曆史上,樹起了一塊不朽的豐碑。
《牛虻》問世以後,被譯成了多種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鼓舞了無數革命誌士為祖國的獨立和民族的解放而戰鬥犧牲。
荒原
《荒原》是英國現代詩人艾略特的所著的長詩,1922年發表。
全詩共分5章:《死者葬儀》描寫荒原上雖然春回大地,但有欲無情的現代人仍然死氣沉沉,了無生機;《對奕》揭示上流社會的貴婦人同倫敦小酒店裏的下層婦女同樣庸俗和空虛;《火誡》進一步描寫倫敦各種人物庸俗猥褻的生活,指出隻有天降聖火,才能洗滌罪行,複歸淳樸;《水裏的死亡》用商人弗萊巴斯的可悲下場,勸告人們堅持宗教信念,邁向聖地;《雷霆的話》中,代表上帝的雷霆要人們皈依天主,遵循施舍、同情、克製以及寧靜的宗教原則,擺脫苦境,也反映了詩人對革命浪潮的恐懼感。
該詩借用尋找聖杯的騎士傳說,把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西方喻為一片荒原。在思想上反映了當時西方知識分子中的悲觀失望情緒,也表達了作者渴望從宗教上尋求精神出路的願望。
藝術上突破了舊詩陳規,形式變化多樣,極少用韻,文字簡潔,詩意蔥蘢。但隱喻、典故、引證繁多,詩中涉及6種語言,56部作品,比較晦澀艱深。被西方評論家稱為“現代詩歌的裏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