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亞非文學綜述
亞非在近代被西方殖民主義者,如荷蘭、西班牙、葡萄牙、英國、法國、俄國視為殖民侵略擴張的主要目標。從那時起亞非各族人民陷入了屈辱、苦難的曆史,同時也掀起了反帝、反殖的風暴。但由於統治階級的腐朽和懦弱,到19世紀以後,帝國殖民統治逐漸控製大多數國家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命脈。19世紀中葉以後,除個別國家外,亞非各國皆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殖民者的入侵和占領,給廣大人民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大批無辜居民慘遭屠殺,大批寶貴的文物被破壞、毀滅或被盜走,生產凋敝,經濟落後,社會停滯不前。
麵對辱國喪權的民族危機,人民奮起反抗,掀起多次波瀾壯闊的反殖、反帝的民族解放鬥爭。從19世紀20年代到60年代是亞非人民第一次民族運動的高潮。它由爪哇人民反對荷蘭入侵者的起義(1825~1830年),伊朗巴布教徒的起義(1848~1852年),印度反對英國占領者的義兵起義(1857~1859年)和中國的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年)等構成。雖然這期間的鬥爭終因各個起義隊伍缺乏明確的鬥爭綱領和內部的統一而失敗,但它喚起了東方人民的民族覺醒,打擊了入侵的殖民主義者,動搖了封建統治的社會基礎。
在此之後,隨著西方殖民主義勢力深入亞非各國,也為亞非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條件,促進了亞非各國的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形成以及民族經濟的發展,為新的反殖、反帝和反封建的鬥爭打下了社會基礎。
20世紀初,亞非人民又掀起第二次民族解放運動高潮,它由1902年菲律賓獨立戰爭開始,有1905~1911年的伊朗革命運動,1905~1908年印度民族大起義,1908~1909年土耳其革命,1910年朝鮮反日的義軍起義和1911~1912年中國辛亥革命。這次鬥爭規模巨大,群眾基礎深厚,取得了重大鬥爭成果,因而震撼了世界。列寧對這場鬥爭給予高度的評價,稱它為“亞洲的覺醒”。
近代亞非各國仍然處在封建製度的殘酷統治之下,落後的封建社會關係阻礙了各國經濟的發展。各國封建王朝統治者在西方殖民者的策動和利誘下,從妥協投降到互相勾結,他們共同鎮壓人民的反抗。
國家獨立、民族複興、社會發展,都必須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封建統治,建立新的社會製度。因此,要反殖、反帝,必須反封建,兩者都是近代亞非人民的曆史使命。亞非人民在反對殖民主義鬥爭的過程中,都貫穿著反對封建統治的鬥爭,而且鬥爭的目標愈益明確,鬥爭的成果愈益輝煌。20世紀初土耳其和中國結束封建王朝統治的革命,是近代亞非人民反封建鬥爭取得巨大勝利的標誌。
政治戰線上的反殖、反封建鬥爭日益激烈,思想戰線上的民主啟蒙運動也就日益發展。隨著亞非人民民主愛國力量的增長,近代啟蒙運動蓬勃發展起來,提倡科學文明,反對宗教迷信;宣傳民主進步,批判保守落後;提倡知識教育,反對愚昧無知;主張婦女解放和人權自由,批判封建倫理觀念等等,是近代亞非各國思想戰線的主潮。它為亞非人民確立近代文明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亞非近代文學是在這樣鬥爭激烈、矛盾複雜、新舊交替的曆史轉變時期形成的。它起於19世紀初,止於20世紀20年代,全部經曆隻有100年。雖然時間較短,成就也比不上西方近代文學幾百年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是它在東方文學發展曆史的長河中,卻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它結束了封閉、停滯不前的封建時代的文學,為東方文學走向世界,形成新型的民族文學開拓了道路。它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又是從舊文學到新文學的轉變的橋梁。因此,它無論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有所創新,具備新的特點。
西方殖民主義者入侵之後,破壞了東方傳統文化,阻礙了東方文學的正常發展;同時,西方近代文化大量地移入,又成為東方近代文學發展的催化劑、刺激物,使其勃然興起。兩種因素的組合,就造成了東方近代文學發展的劇變、麵貌的複雜和道路的艱難。
東方各國近代文學的發展並不平衡。大體上,在一些具有古老文化傳統而民族、民主運動發展較快的國家裏,其文學發展較快,成就突出;在一些缺乏深厚的文化傳統、社會落後的國家和地區,文學發展較緩。東亞地區,日本近代文學最為突出。
在近代亞非世界裏,日本是唯一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未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國家,它的社會發展獨特,文學發展道路也與其他東方國家不同。它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開始了新文學的曆程,經過一段啟蒙文學的發展之後,較多地接受西方近代文學的影響。幾十年之間迅速走完了西方近代文學的進程,在20世紀20年代之後,與西方文學同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