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近代亞非文學(5)(1 / 2)

1921年,作家賈瑪爾紮德(1895~)發表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故事集》。在《故事集》問世前後,伊朗出版了不少曆史小說和社會小說,曆史小說多寫帝王或英雄的文治武功,往往帶有理想主義色彩,美化曆史人物;社會小說多寫社會黑暗麵,大多表現婦女的悲慘命運,有自然主義傾向。《故事集》與這兩類小說不同之處在於著重描寫典型環境和典型人物,並自覺地運用人民大眾的日常用語。

20世紀30年代初,在德黑蘭出現了一個青年文學家團體,稱為“拉貝”。它的最初的成員主要有薩迪克·赫達亞特(1903~1951)、伯佐爾格·阿拉維(1904~)、馬斯烏德·法爾紮德(1906~)和密努。薩迪克·赫達亞特是伊朗現代著名作家,他以創作短篇小說為主。早期創作受西方頹廢派的影響,帶有感傷色彩;後期創作明顯走向現實主義。他的兩部中篇小說《盲梟》和《哈吉老爺》獲得了世界聲譽。

伯佐爾格·阿拉維是伊朗共產黨員,1937年被捕入獄,在獄中堅持寫作,著有短篇小說集《獄中劄記》及《五十三人》。他的長篇小說《她的眼睛》(1952)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伊朗進步人士反對獨裁統治的鬥爭。穆罕默德·赫加澤(1900~1970)的主要作品有《胡瑪》、《帕裏切哈爾》、《淚》、《帕爾旺尼》、《澤巴》以及文學小品集《鏡子》、《沉思》、《微風》和《旋律》等。他的小說主要描寫上層社會婦女形象,主要思想傾向是宣揚在逆境中要退避忍讓,追求道德上的自我完善;他的語言優美流暢,是規範化的現代波斯語。作家阿路·阿赫邁德(1920~1971)與赫加澤的風格迥然不同,他對城鄉生活中的落後現象持批判態度,主要作品有《互訪》、《我們遭受的苦難》等。

近代伊拉克文學

19世紀中葉,阿拉伯社會出現複興的曙光。伊拉克地處阿拉伯世界的邊緣,長期受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封建專製統治,加上國內宗教派別和部族勢力矛盾衝突不斷,國家的複興稍遲於其他阿拉伯國家。

伊拉克知識分子通過同國外文化交流的不斷擴大,促使伊拉克文學的複興。作為伊拉克曆史進程的反映,現實主義文學始終占據主導地位。與此同時,帝國主義和國內反動勢力的統治又阻礙了文學的發展,迫使許多作家沉默或隱退。

詩歌是伊拉克人民喜聞樂見的傳統文學形式。19世紀伊拉克詩歌創作以頌詩和宗教詩為主,著名的詩人有穆罕默德·賽義德·侯布比(?~1916)、海德爾·侯利(1831~1887)、謝赫·薩利哈·泰米米。與此同時,還有少數詩人如阿卜杜·厄尼·賈米拉(1780~1863)衝破傳統的束縛,寫出回憶古代英雄人物光榮業績、反抗奧斯曼專製統治、號召革命的作品。

20世紀初,湧現不少傑出的詩人,如傑米勒·綏德吉·宰哈維(1863~1936)、阿卜杜·穆哈辛·卡齊米(1870~1935)、邁阿魯夫·魯薩菲(1875~1945)和穆罕默德·裏達·舍比比(1888~1965)等。他們關心國家命運,針砭時弊,表達了人民的要求。他們對詩歌形式的革新也做了有益的嚐試。宰哈維主張摒棄韻腳,首先創作無韻詩,魯薩菲則主張多韻詩。他們所代表的伊拉克複興派詩歌風行近半個世紀之久。穆罕默德·麥赫迪·賈瓦希裏(1903~)是宰哈維等之後最負盛名的詩人。他的創作繼承和發展了複興派詩歌的進步性和埃及詩人邵基的藝術特點,反映了伊拉克反帝愛國鬥爭的進程。

隨著翻譯和出版事業的發展,歐洲浪漫主義詩歌、阿拉伯“旅美派”和埃及詩人的詩作逐漸傳入伊拉克。在對詩歌進行革新的同時,也出現了以阿裏·舍爾吉為代表的古典派與浪漫派相結合的詩歌。

到了40年代,女詩人娜齊克·梅拉伊卡(1923~)和巴德爾·沙基爾·塞亞卜(1926~1964)在英美詩歌的影響下寫的《霍亂》和《那是愛情嗎》(1947),打破了詩的傳統格律,采用自由體表現新的意境。梅拉伊卡還在《現代詩歌問題》一書中對新詩的創作,作了理論性的闡述,從而推動了自由體詩的發展。

以後,阿卜杜·瓦哈卜·白雅帖(1926~)運用詩歌的現代形式表現革命的內容,揭露殖民主義者的掠奪本性,歌頌人民為改變現狀所進行的艱苦鬥爭,受到國內外的普遍重視。1959年他的詩集《流亡之歌》被譯成中文。

近代敘利亞文學

19世紀末,在埃及近代文化複興和歐洲文化影響下,敘利亞文學逐漸發展。作家阿卜杜·拉赫曼·凱瓦基比(1854~1902)撰寫了《專製的本性》等著作,抨擊土耳其暴政;傑卜拉伊勒·德拉勒(1836~1892)的長詩《王位與寺廟》,號召敘利亞人民推翻土耳其的統治;弗朗西斯·麥拉什(1835~1873)的小說《真理的叢林》,表達了人民追求自由、解放,建設新世界的要求;作家、詩人艾迪布·伊斯哈格(1856~1885)的詩歌和作品熱情歌頌人的尊嚴和自由,他還翻譯介紹了一些歐洲文學作品。這些作家和詩人是敘利亞文化複興的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