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歐洲文學概述
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歐洲,不但在曆史上是一個偉大的轉變時期,而且也是文學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時期。古典主義流行了200年之久,已處於衰亡階段。浪漫主義文學得到了輝煌的發展,它席卷全歐,並且在一些國家發展成為強大的文藝運動。
但是,浪漫主義文學並不是這一時期唯一的文學。在18世紀曾經取得巨大成就的英國現實主義小說,經曆該世紀後期的低潮之後,現在又有了新的發展。吉恩·奧斯汀(1775~1817)描寫英國鄉間日常生活的《傲慢與偏見》、《愛瑪》等作品,在英語國家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奧斯汀的創作在英國18世紀小說和19世紀批判現實主義小說之間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在19世紀20年代,正當浪漫主義在法國方興未艾之際,斯湯達提出了實質上是現實主義的文學主張,並且在自己的創作中加以體現。在俄國,大詩人普希金也在20年代中期由浪漫主義轉向現實主義。
盡管存在著這樣一些複雜的情況,在19世紀初期的歐洲文學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浪漫主義。浪漫主義文學的興起是由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歐洲的社會政治狀況決定的。1789年的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推翻了封建專製政權,建立了資產階級的統治。這次革命影響巨大,意義深遠,它震撼了整個歐洲的封建統治,許多國家掀起了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但是,在保衛和鞏固這次革命成果的過程中,曾出現極其複雜的形勢,經曆了一場革命與反革命、複辟與反複辟的長期鬥爭。法國大革命後出現的動蕩、混亂、災難的局麵,完全不是人們所期望的。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預言的那個理想社會根本沒有出現。貧富對立變得更加尖銳,階級壓迫更加殘酷,資產階級的惡德敗行以最醜惡的形式表現出來。法國革命後的現實宣告了啟蒙運動理想的破滅,在廣大社會階層中引起了一種普遍的失望情緒,浪漫主義正是這種失望情緒在文學上的反映。
德國古典哲學和空想社會主義思想,也對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的興起產生了影響。當時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的哲學十分流行。他們誇大主觀的作用,強調天才、靈感和人的精神力量,把“自我”提到高於一切的地位。德國古典哲學對於浪漫主義文學強調主觀精神和個人主義的傾向產生了不小的影響。另外,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等人的空想社會主義思想在這個時期流傳甚廣,他們尖銳地批判了資本主義製度,幻想消滅階級對立,企圖通過空想的計劃實現全人類的解放。空想社會主義反映了當時尚未成熟的無產階級對現存社會製度的失望和抗議,以及建立使他們真正取得解放的理想社會的願望。他們的理論是不成熟的,但他們的思想對浪漫主義文藝思潮產生了很大影響。
浪漫主義在其發展過程中也吸收了以前文學的一些經驗。18世紀英國感傷主義文學對浪漫主義思潮的產生和發展有著巨大的影響。盧梭對個性解放和感情自由的宣揚,對想象的崇尚,以及返回自然的主張,對浪漫主義思潮的形成起了重大作用。
浪漫主義是在對古典主義的鬥爭中發展起來的。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的理性教條的束縛,強調創作自由,強調情感和想象在創作中的作用。
作為一個有著共同的社會曆史背景和哲學思想基礎的文藝思潮,浪漫主義文學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些特點。浪漫主義作家強烈地不滿庸俗醜陋的現實,而對一切非凡的事物有強烈的興趣。他們不會如實地描寫現實生活,而偏愛表現主觀的理想。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枯燥而冰冷的“理性”,而著重抒發個人的感受和體驗。他們的作品有著鮮明的感情色彩。浪漫主義作家對大自然有強烈的愛,雄偉奇異的大自然或遠方異域往往是他們寄托自由理想之所在。他們筆下的那些非凡人物往往出沒在大自然中間或奇異的環境裏。浪漫主義作家對中世紀帶有神秘色彩的曆史和豐富多彩的民間傳說、民歌、民謠極感興趣。很多浪漫主義作家是民間故事傳說的搜集者,更多的人對民間文學進行加工,利用民間文學的題材進行創作。對民間文學的重視反映了浪漫主義作家的民主傾向。浪漫主義者反對古典主義的因襲陳規、壓製個性,而追求個性解放和絕對的創作自由,在藝術創作上否定任何規則。
遵循這一觀點,他們在創作中采用形式多樣、具有強烈感情色彩的體裁,如抒情詩,抒情敘事詩,以神話傳說為題材的戲劇和曆史劇等。在表現手法上,浪漫主義作家喜愛用誇張和對比的手法,以期達到形象鮮明、給人以強烈印象的效果。浪漫主義作家喜歡運用華麗的詞藻,作品中充滿生動豐富的比喻。這種語言風格同作品中非凡的人物和環境正相適應。但某些浪漫主義作家過分追求詞藻的華美,結果顯得矯揉造作蒼白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