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念私塾,教育方法跟現在不一樣,死記硬背,背不上來,老師就打。挺聰明的學生,讓老師都打糊塗了。班裏有位同學,就怕老師讓他背書。那時候念《百家姓》啊,頭兩句是“趙錢孫李,周吳鄭王”。學了半個月,沒背下來,背上句忘下旬。怕老師叫他,老師偏叫他。

“背書。

“背書。”

“趙錢孫李周吳鄭玉。”

“趙錢孫李周吳鄭玉。趙錢孫李周吳鄭王。”

“記住了嗎?”

“記住了。”

“背”

“趙錢孫李,趙錢孫李……”

“怎麼總趙錢孫李呀!下邊哪?”

“下邊忘了。”

“下邊兒不是周吳鄭王嘛!”

“對了,周吳鄭王,周吳鄭王……”

“上邊兒哪?”

“上邊兒?上邊兒房頂子。”

“房頂子幹嗎?我給你講講吧。”《百家姓》沒講兒,老師也糊徐了,給他胡批亂講。“這個趙啊,我不是姓趙嘛,你不是管我叫趙先生嘛,忘了不要緊,想趙先生的趙。”

“哎,忘了我就想您。”

“想我幹嗎?想趙。錢哪?你上學我不得跟你要學錢嗎?要學錢的錢。”

“要學錢的錢。”

“孫?裝孫子的孫哪!”

“裝孫子的孫。”

“李?不講理呀。”

“不講理的理。”

“周啊?瞎胡謅的謅。”

“瞎胡謅的謅。”

“吳?無賴尤啊。”

“無賴尤的無。”

“鄭,街麵兒常說,某人某人不正經,不正經的正。”

“是,不正經的正。”

“王?老王八的王嘛!”

“老王八的王。”

“記住了嗎?”

“您這一講啊,我都記住了。”他把正文兒沒記住,把閑篇兒都記住了,由下往上背,嗒,這份兒難聽。“老王八,不正經,無賴尤,瞎胡謅,不講理,裝孫子,要學錢,趙先生。”

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