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看到她生活的人有時候會感歎道:“阿寶,你是生活在一個古老的時代啊!”
一提起自己到這裏後的這個稱呼,沈寶雲就想起了從前一個陝西同事的一句話:“廣東人都愛把人叫‘阿什麼阿什麼’。”
因此沈寶雲搬家很簡單,到了新住處也很快就收拾好了。說是很快,也用了一天的時間。
第二天,她就去自己已經考察好的種子公司買種子和樹苗。
沈寶雲是詳細規劃過的,因為空間裏周圍的小山上都是樹,所以她隻需要買一些果樹苗,種子主要是糧食和蔬果,也買了一些花籽,畢竟她不想把自己的空間打造成農家樂,作為一個氣質偏向古典的女子,沈寶雲還是需要一些風花雪夜的。
其中有兩種植物沈寶雲尤其注重,就是竹苗和荷花苗,這兩種既不是純粹的實用植物,也不是單純的觀賞植物,而是神話般的兼具了兩種功能,既可以欣賞,生活中也很有用處,真是大自然的神來之筆啊!難怪古代的高人隱士不是愛竹子就是愛蓮花,既能吃又能用而且還可以表現一下自己的清高出塵的風骨,可以說偶像實力兩不誤啊!
第一次沈寶雲拿回了一些種子,畢竟她時間有限,先揀簡單而急迫的做。沈寶雲把一些能直接種植的種子,比如說馬鈴薯、紅薯之類的,直接種在地下,然後就要給各種秧苗育種了。
育種要比較高的溫度,一般都是搭大棚的,但沈寶雲在空間中卻有一個先天的便利條件——高溫山洞。
沈寶雲驚喜地在小山穀中發現了兩個山洞,都是在穀地北方的山岩中,正是中國人喜歡的坐北朝南方向。
這兩個山洞一個大一個小,大的有三四百平,從洞口進去直接就是一個山洞。
它旁邊的洞穴則有些曲折,從一人多高的洞口進去後,先是一個狹窄的隧道,走不多遠還拐了個彎,然後就是一個平坦的洞穴,大概有一百多平米,頂部有一道裂縫,可以透進一些陽光。再往裏走又是一小段隧道,然後是一個類似天坑般的地方,有二百多平米,四壁都是陡峭的石崖,石崖在頭頂愈來愈合攏,最後形成一個近似圓形的孔洞,整個天坑類似一個倒扣的漏鬥。
讓沈寶雲萬分驚喜的是,這塊天坑的中央有一眼溫泉,溫泉並不大,直徑估計有五六米,但溫度卻比較高,沈寶雲小心地摸了摸,覺得應該有五六十度。沈寶雲知道,這下麵一定有地熱,她祈禱著自己不要住在火山口上。
由於有溫泉,所以這兩個山洞的溫度都比較高,尤其是那個小山洞,裏麵的溫度已經有三十度了,那個大山洞也有二十幾度,沈寶雲就利用那個大山洞育種,因為小山洞拐來拐去太麻煩了。
接下來的一周,沈寶雲所有的空閑時間都花在育種、催芽、移栽上麵了,除此以外的時間她就找各種資料,研究怎樣種植。看得資料越多,沈寶雲就對自己能否把這個空間變成一個自給自足的莊園感到信心不足,她有些後悔,早知道會這樣,當初就進農業大學了,何必學這麼個萬金油的經貿專業?
經過千辛萬苦,沈寶雲培育的種子大部分都發芽了,她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栽種在預先劃分好的土地上,前麵還立著一塊塊小木牌,寫上各種作物的名字,乍一看有點像植物園,沒辦法,對於各種植物,沈寶雲實在分辨不清。沈寶雲的種植技術實在是太粗糙簡陋,現在隻好靠黑土地的天然能力了!
沈寶雲打開一個牛皮封麵的厚厚的記事本,記載下這一天的觀察與收獲。這就是她的植物日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