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何緩解壓力,一直是人們關心的話題。美國《預防》雜誌近日總結了減壓的新方法,並揭示了其中的奧秘。
偶爾發脾氣。
很多人認為發怒既不利於健康又有失風度。而《生物精神病學》雜誌刊登的一項調查發現,表現出怒氣會導致大腦釋放的皮質醇(是一種應激激素)水平降低,該激素與肥胖症、骨質疏鬆和心髒病關聯極大。研究人員指出,發泄出心中的怒火還有助於減少壓力產生的不良作用。
專心做件事。
羅斯福大學壓力研究所所長喬納森·C·史密斯博士表示,一些能保持注意力的重複性活動,如遊泳、繪畫、慢跑、散步、祈禱、編織毛衣等,都是不錯的減壓方式。
抱抱寵物。
親人支持一直被認為是緩解壞情緒的利器。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心理學教授詹姆斯·J·布拉斯科維奇表示,與寵物相伴的安撫作用,遠大於親朋好友的支持。
吃點巧克力。
多數甜食不利於減壓,但巧克力卻是例外。《蛋白質組研究雜誌》指出,黑巧克力中的黃酮類物質對人體有安慰的作用。
睡足覺壓力小。
人們常說不要帶著怒氣上床。其實,心煩意亂時,大腦中的杏仁體會發出信號,使身體處於“非戰即逃”的反應機製狀態,限製了其理性思考問題的能力。因此,最好先睡覺,等冷靜下來之後再“攤牌”,問題或許更易解決。
別讓大腦受到傷害,遠離灰色地帶
核心提示:大腦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一樣,如果讓它聽到了太多負麵信息,很可能導致當事者也會按照消極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長時間暴露在抱怨環境中還會使人變得愚蠢和麻木。
神經科學家對一些麵臨各種刺激(包括長時間的牢騷怨言)的人,進行大腦活動分析後發現:大腦的工作方式就像肌肉一樣,如果讓它聽到了太多負麵信息,很可能導致當事者也會按照消極的方式行事。更糟糕的是,長時間暴露在抱怨環境中還會使人變得愚蠢和麻木。
那麼,該如何讓大腦免受“聽抱怨”之苦呢?美國企業家特雷弗·布萊克提供了以下策略。
離抱怨者遠點兒。就像不抽煙的人很反感二手煙環境一樣,擺脫被動吸煙境況的唯一辦法是遠離吸煙者。因此,可以采用離開抱怨者一段距離,讓大腦得到放鬆的策略。
要求抱怨者來解決問題。有些時候一味回避抱怨者並不能徹底解決問題。如果實在不容易走開,第二個策略就是要求抱怨者親自解決這個難題。主動拋出“你看怎麼解決這個問題為好?”這樣的問話往往會讓抱怨者氣鼓鼓地走開,因為他們壓根就沒想到你會把皮球踢回來,但也有人會平心靜氣下來想出解決辦法。
給自己築起一座心理“防火牆”。當被動地陷入抱怨困境時,可以采用一些心理技巧阻斷牢騷話進入大腦,避免腦神經細胞受到損壞。運動員在客場進行比賽,麵臨主場觀眾施壓時所采用的一些心理技巧值得運用。想象一個鍾形玻璃容器從天而降,把自己罩得嚴嚴實實,這種虛擬性、肉眼看不到的防禦措施就如同《哈利波特》中的隱形披風,有著意想不到的效果。
壓力大易嘴饞,教你心理應對法
核心提示:有研究表明:96%的女性和68%的男性犯過“嘴癮”。在一般的情況下,我們會聽從內心的召喚,滿足口腹之欲。其實,“嘴癮”與陣發性饑餓差異明顯。當你餓的時候,你什麼都想吃;但當你嘴饞時,就特別想吃某一種食物。下午3—6點“嘴癮”最大。美國味覺和嗅覺研究機構發現,突然非常想吃某種食物絕大多數發生在下午3—6點。因為此時我們體內的血糖在降低,人開始變得慵懶。為了重新打起精神來,吃點東西就成了不少人的選擇。
很多人都喜歡吃零食,有時候吃零食不是餓了,隻是想解饞罷了。每個人吃零食總有自己的偏好,有的喜歡吃巧克力,有的喜歡吃甜食……你可知道,偏好某一口味意味著營養缺乏。下麵和大家分享從口味看你身體缺乏什麼,讓我們一起來檢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