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時期,五台山佛教的發展出現了第二個高潮。《華嚴鈔》載:“自太宗至德宗凡九帝(公元627-805年)莫不傾仰靈山,留神聖境,禦劄天衣,每光五頂……不可悉記。”這個期間據《古清涼傳》,全山寺院多達三百所,有僧侶三千多人。此時的五台山,不僅是我國著名的佛教名山之一,而且是名副其實的佛教聖地了,被譽為我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

五台山佛教的發展,並非一帆風順,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北周武帝建德三年(公元574年)、唐武宗會冒五年(公元845年)、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

年),所謂“三武一宗”,由於他們不信佛,曾經四次大滅佛法,全國不少佛教寺廟遭到了毀壞,五台山也不例外,所有的寺院幾乎被焚毀殆盡,僅留下一座邊遠小廟南禪寺。後來,唐宣宗雖大興佛法,五台山因元氣大傷,難以複原。到了北宋,台內、台外寺廟僅存七十二所。北宋的太宗、真宗和仁宗信奉佛教。這三個皇帝留在五台山上的“天書玉劄”

就達三百八十多軸。元至明初,五台山的寺廟建築又有所恢複。

明清時期,五台山佛教再度振興,出現了第三個高潮。清代各帝,均信佛法。康熙時,還在台懷、射虎川和南台等地營建行宮,每隔兩三年必朝山一次。乾隆時也是如此,直到嘉慶中年以後,才不複繼續下去。民國年間,仍有善男信女布施錢財,修建寺廟。據一九五三年成立的“五台山古跡保護所”調查,台內、台外、台頂、台下青廟有九十九座,黃廟有二十五座,共計一百二十四座(《五台山導遊》一書,有124座寺院的名稱表)。

在抗日戰爭前,通常冬季五台山有僧尼一千餘人,夏季的二千餘人。日寇侵占五台山以後,許多僧尼逃走,五台山佛教驟衰。一九四六年五台山解放後,這座舉世聞名的佛教名山才真正回到了人民手裏。一九五二年,政府拔款對五台山的古跡進行整修。一九五三年,又正式成立了五台山古跡保護所,對寺廟建築和名勝古跡有重點在進行保養和修繕。在這方麵,五台山民族事務委員會和宗教事務委員會,作出了很大努力。使得五台山這位曆經滄桑的曆史“老人”,如今能以新的姿態,新的麵貌迎接慕名而來的中外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