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壓歲錢”的由來(1 / 1)

按照我國習俗,過年時長輩總要給孩子們發一點“壓歲錢”,以示祝福。“壓歲”原意是“壓驚”,來源於古代傳說。

相傳太古時,有一種凶惡的怪獸叫“年”,每隔365天後的夜晚,“年”就出來傷害人畜,踐踏莊稼,常常使兒童受驚嚇。大人們在燃燒“啪啪”作響的竹子趕走“年”後,便用食物來安慰小孩,謂之“壓驚”。年複一年,“壓驚”逐漸演變為以貨幣來代替食物。據《宋史》記載:宋神宗時,王韶的幼子南陔在元宵觀燈,被壞人背走,途中恰巧有皇家車子經過,南陔呼救,得以隨車入宮,神宗賜給他“壓驚”金犀錢。

以後,隨著社會的發展,“壓歲錢”的意義由壓驚又轉化為節日祝福。古代的“壓歲錢”是以彩繩穿錢,置於床腳,待年過後方可花掉。明清時,壓歲錢大多用紅繩串著。民國以後,流行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寓“長命百歲”之意。紙幣廣泛使用後,大人們則喜愛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贈給孩子們以作春節的禮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