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省南投縣南部的日月潭,麵積7.7平方公裏,由玉山和阿裏山斷裂盆地積水而成。湖中有個高10米的小島,遠遠望如水麵明珠,名珠子嶼,又名光華島。以該島為界,北半湖狀如日輪,南半湖形同上弦月,故名日月潭。
關於“日輪和上弦月”的形狀,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很早以前,此處有雌雄兩條惡龍,分別吞食了日頭和月亮,慢慢地沉入潭底。
青年漁民大尖與水社夫婦決心鏟除惡龍,搶回日月,重把光明帶給人間。他們在鄉親們的簇擁下,來到了潭邊,大尖和水社向鄉親們深深鞠了一躬,轉身投入潭中。眾鄉親站在潭邊,凝視著水麵。
二人在潭底找到了兩條惡龍,展開了一場搏鬥,將其殺死,從惡龍腹中救出了日月。
上岸後,他們二人又用高大的棕櫚樹托住日月,擲往天空。大尖和水社殺死惡龍後,因腹中饑渴,便將惡龍眼睛挖下來吃了,他們二人在擲升日月時,身體也隨之增高,傾刻化作兩座山,分踞潭旁,日月也升入高空,人們又重見光明。
後人遂名此二山為大尖山和水社山;此潭因曾出沒日月,遂名之為日月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