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和“西”本來表示方向,可怎麼又成為商品物質的俗稱了呢?裏邊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在東漢早年,商品的買賣活動大多集中在東京洛陽、西京長安。百姓商人進行交易,需要往返於西京、東京之間,所以“買東西”就成了購物的代稱。相傳,宋朝時候,有一位理學家名叫朱熹,他好學多問,愛鑽“牛角尖”。有一天,朱熹在一條冷落的巷子裏,偶然遇見了一個精通天文地理的好友盛溫和。朱熹笑問盛溫和:“你提著竹籃子幹什麼去呀?”盛溫和見是朱熹,存心要和他開個玩笑,便詼諧地眨著小眼睛說:“我呀,是上街去買‘東西’的!”

朱熹聽得簡直有些雲山霧罩,想來想去不明白他說的是什麼意思,於是又問:“‘東西’怎麼個買法?什麼價?買‘東西’?那為何不買南北呢?”

盛溫和聽了不覺失聲笑道:“你呀,真是聰明一世,糊塗一時。我問你,與金木水火土相配,統稱為‘五行’的是什麼?”

朱熹這才恍然大悟,晃著腦袋很有興趣地自言自語說:“哦,哦……金木水火土,東西南北中,東方屬木,西方屬金,金木之類的物品,籃子裏都能容納得下,而南方屬火,北方屬水,這水火類放進籃子不連籃子都被燒掉?”說罷朱熹高興地指著盛溫和的腦袋說:“哎呀,原來你的腦瓜子是轉彎的!”兩個人都樂得哈哈大笑起來。

後來,這個有趣的小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天長日久,“東西”逐漸被作為商品物質的代名詞了。還有一種說法,是說朱熹遇見一個農夫,問農夫上街幹什麼去。農夫嫌朱熹架子大,故意為難他,說是去買“東西”。其實是想買鋤頭,鋤頭由鐵和木把組成,正是金和木,朱熹百思不得其解,被農夫嘲笑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