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現在每到平靜之時都要想:那片浩瀚洶湧的水,仍舊競日橫衝直滾,飛懸倒灑,砰訇淵渤,雷鳴山崩;那些虹霓仍舊在它下麵一百英尺的空中彎亙橫跨。太陽照在它上麵的時候,它仍舊像玉液金波,晶瑩明澈。天色暗淡的時候,它仍舊像玉霰瓊雪,紛紛飛灑;像輕屑細末,從白堊質的懸崖峭壁上陣陣剝落;像如絮如綿的濃煙,從山腹幽岫裏蒸騰噴湧。但是這個滔天的巨流,在它要往下流去的時候,永遠老像要先死去一番似的,從它那深不可測、以水為國的墳裏,永遠有浪花和迷霧的鬼魂,其大無物可與倫比,其強永遠不受降伏。在宇宙還是一片混沌、黑暗還複掩淵麵的時候,在匝地的巨流——水——以前,另一個漫天的巨流——光——還沒經上帝吩咐而一下彌漫宇宙的時候,就在這兒森然莊嚴地旱異顯靈。
名篇鑒賞
狄更斯不愧為天才的作家。他的小說寫得曲折生動,百轉千回中給人以無盡的藝術享受。在散文《尼亞加拉大瀑布》的創作中,狄更斯也沒有受篇幅的製約,他將寫小說的這種手法運用到散文中,使這篇寫景散文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從不同角度來寫尼亞加拉大瀑布。首先是聽覺角度:“於是我才頭一回聽到洪流的砰訇,同時覺得大地都在我腳下顫動”,“澎渤大作,震耳欲聾”——未見瀑布,先聞其聲。先用“聲音”抓住讀者的心,既設置了懸念,又為下文進一步描寫做了很好的鋪墊。
接下來,尼亞加拉大瀑布閃亮登場,作者用了很多筆墨來寫視覺上的感受。作者先從整體上對瀑布做了一個描繪,“哎呀天哪,那樣一片飛立倒懸的晶瑩碧波!——它的巍巍凜凜、浩瀚峻偉,才在我眼前整個呈現。”一出現,又給人以強大的震撼力。然而作者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有像一般的寫景散文那樣隻單純描繪一個平麵圖,而是以小說家特有的敏銳眼光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多層麵的藝術效果圖。從“邊緣”、“河麵”、“鄰嶺”、“下遊”不同方位來觀察瀑布,收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的審美效果。
最後,是從“純精神”的角度來看瀑布。作者把眼中美景加以點化,使之變成了“一首有聲有色的心靈交響曲”。置身於“震耳欲聾,玉花飛濺”的“浩瀚峻偉”中,作者感受到的卻是“一片和平之感:是心的寧靜,是靈的恬適”。也正因為瀑布與作者的心靈有了契合,它最終在作者眼中才是這樣的神奇——“還沒經上帝吩咐而一下彌漫宇宙的時候,就在這兒森然莊嚴地呈異顯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