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篇鑒賞

“老”,在一般人看來不是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它是一個人即將退出人生舞台的標誌,是生命行將消失前的最後一段曆程,所以許多人對“老”持一種悲觀的態度。而思想家羅素在本文中對“老之將至”的思考,卻是溫和而平靜的,包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

這篇散文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以自己的幾位長輩,尤其是外祖母的生活態度為例,論述了“怎樣才能不老”的問題,極有說服力。在作者看來,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愉快而又充實地去生活,是“保持年輕的最佳方法”。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提醒老年人需要防止兩種危險:一是過分沉湎於往事;二是過分地依戀年輕人。他認為這兩件事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是極為有害的,而積極參加一些自己感興趣而又恰當適意的活動才有益於老年人的健康、長壽。在文章的最後一部分,作者以“河水”比喻“人生”,闡述了自己對“死亡”的看法:“每一個人的生活都應該像河水一樣——開始是細小的,被限製在狹窄的兩岸之間,然後熱烈地衝過巨石、滑下瀑布。漸漸地,河道變寬了,河岸擴展了,河水流得更平穩了。最後,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顯的問斷和停頓,而後便毫無痛苦地擺脫了自身的存在。”在這裏,作者大徹大悟,他對“老之將至”的思考也升華到一種很高的層次。

本文語言清新,境界崇高,作者在哲理的層麵上闡釋了自己對“老之將至”的理解,認真賞讀此文,無論對老年人還是對年輕的朋友都大有裨益。

我為何而生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這些感情如陣陣巨風,吹拂在我動蕩不定的生涯中,有時甚至吹過深沉痛苦的海洋,直抵絕望的邊緣。

我所以追求愛情,有三方麵的原因。首先,愛情有時給我帶來狂喜,這種狂喜竟如此有力,以致我常常會為了體驗幾小時愛的喜悅,而寧願犧牲生命中其他一切。其次,愛情可以擺脫孤寂——身曆那種可怕孤寂的人的戰栗意識,有時會由世界的邊緣,深入到冷酷無生命的無底深淵。最後,在愛的結合中,我看到了古今聖賢以及詩人們所夢想的天堂的縮影,這正是我所追尋的人生境界。雖然它對一般的人類生活也許太美好了,但這正是我透過愛情所得到的最終發現。

我曾以同樣的感情追求知識,我渴望去了解人類的心靈,也渴望知道星星為什麼會發光,同時我還想理解畢達哥拉斯的力量,他認為數的力量駕馭著萬物的變化。我得到了為數不多的·點知識。

愛情與知識的可能領域,總是引領我到天堂的境界,可對人類苦難的同情經常把我帶回現實世界。那些痛苦的呼喚經常在我內心深處回響。饑餓中的孩子,被壓迫被折磨者,給子女造成重擔的孤苦無依的老人,以及全球性的孤獨、貧窮和痛苦的存在,是對人類生活理想的無視和諷刺。我常常希望能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減輕這不必要的痛苦,但我發現我完全失敗了,因此我自己也感到很痛苦。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發現人是值得活的。如果有誰再給我一次生活的機會,我將欣然接受這難得的賜予。

名篇鑒賞

《我為何而生》是羅素為其晚年所撰的自傳而寫的一篇序言。文中作者以雋永的話語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一生的三種強烈的感情,表達了他對愛情與知識的執著追求,以及對人類和平與安寧的莫大關心,字裏行間閃爍著博愛的光輝。

關於“我為何而生”這一問題,羅素在文章開篇就簡要地做了回答,他說:“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製的同情,是支配我一生的單純而強烈的三種感情。”這一回答包含三個方麵的內容,而這三者之間又是互相聯係、相輔相成的,它們基本上展現出了羅素一生所追求的思想境界,體現了其博大的胸懷和仁愛之心。他的人生目的不隻是為自己、為個人,還包含對全人類的愛,他渴望盡個人的綿薄之力去為人類做點什麼,特別是為那些生活在苦難之中的人們。作者的這種愛是無私的、博大的,他崇高的生存目標令人肅然起敬!

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知識的追求,是作者從人生目的和生命意義角度出發對“我為何而生”所作的思考。在作者看來,愛情是純潔美好的,是它將人類帶入了天堂般的美妙境界。而知識則可以豐富人的頭腦,陶冶人的情操,使人能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包括愛情在內的一切事物。正因為有了對愛情的渴望和對知識的追求,作者的思想感情經過升華才達到了對全人類的關愛。而關注人類苦難,並予以同情,渴望盡自己的微薄之力去減輕這不必要的痛苦,正體現了作者作為一位思想家對世界的終極關懷。

這篇富含人生哲理的散文道出了羅素明確的生活目的和高尚的人生境界,更引發了我們對於人生目的和意義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