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餘秋雨(4)(2 / 3)

好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謂“十全武功”鐫刻在避暑山莊裏樂滋滋地自我品嚐,這使山莊回蕩出一些燥熱而又不祥的氣氛。在滿、漢文化對峙基本上結束之後,這裏洋溢著的是中華帝國的自得情緒。江南塞北的風景名勝在這裏聚會,上天的唯一的驕子在這裏安駐,再下令編一部綜覽全部典籍的《四庫全書》在這裏存放,幾乎什麼也不缺了。乾隆不斷地寫詩,說避暑山莊裏的意境已遠遠超過唐宋詩詞裏的描繪,而他則一直等著到時間卸任成為“林下人”,在此間度過餘生。在山莊鬆雲峽的同一座石碑上,乾隆一生竟先後刻下了六首禦製表述這種自得情懷。

是的,乾隆一朝確實不算窩囊,但須知這已是十八世紀(乾隆正好死於十八世紀最後一年),十九世紀已經迎麵而來,世界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乾隆打了那麼多仗,耗資該有多少?他重用的大貪官和珅,又把國力糟蹋到了何等地步?事實上,清朝乃至中國的整體曆史悲劇,就在乾隆這個貌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在山水宜人的避暑山莊內,已經釀就。但此時的避暑山莊,還完全沉湎在中華帝國的夢幻之中,而全國的文化良知,也都在這個夢幻邊沿口或陶醉,或喑啞。

一七九三年九月十四日,一個英國使團來到避暑山莊,乾隆以盛宴歡迎,還在山莊的萬樹園內以大型歌舞和焰火晚會招待,避暑山莊一片熱鬧。英方的目的是希望乾隆同意他們派使臣常駐北京,在北京設立洋行,希望中國開放天津、寧波、舟山為貿易口岸,在廣州附近撥一些地方讓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國貨物在廣州至澳門的內河流通時能獲免稅和減稅的優惠。本來,這是可以談判的事,但對居住在避暑山莊、一生喜歡用武力炫耀華夏威儀的乾隆來說卻不存在任何談判的可能。他給英國國王寫了信,信的標題是《賜英吉利國王敕書》,信內對一切要求全部拒絕,說“天朝尺土俱歸版籍,疆址森然,即使島嶼沙洲,亦必劃界分疆各有專屬”,“從無外人等在北京城開設貨行之事”,“此與天朝體製不合,斷不可行!”也許至今有人認為這幾句話充滿了愛國主義的凜然大義,與以後清廷簽訂的賣國條約不可同日而語,對此我實在不敢苟同。

本來康熙早在一六八四年就已開放海禁,在廣東、福建、浙江、江蘇分設四個海關歡迎外商來貿易,過了七十多年乾隆反而關閉其他海關隻許外商在廣州貿易,外商在廣州也有許多可笑的限製,例如不準學說中國話、買中國書,不許坐轎,更不許把婦女帶來,等等。我們閉目就能想象朝廷對外國人的這些限製是出於何種心理規定出來的。康熙向傳教士學西方自然科學,關係不錯,而乾隆卻把天主教給禁了。自高自大,無視外部世界,滿腦天朝意識,這與以後的受辱挨打有著必然的邏輯聯係。乾隆在避暑山莊訓斥外國帝王的朗聲言詞,就連曆史老人也會聽得不太順耳。這座園林,已孱雜進某種凶兆。

我在山莊鬆雲峽細讀乾隆寫了六首詩的那座石碑時,在碑的西側又讀到他兒子嘉慶的一首。嘉慶即位後經過這裏,讀了父親那些得意洋洋的詩後不禁長歎一聲:父親的詩真是深奧,而我這個做兒子的卻實在覺得肩上的擔子太重了!(“瞻題蘊精奧,守位重仔肩”)嘉慶為人比較懦弱寬厚,在父親留下的這副擔子前不知如何是好。他一生都在麵對內憂外患,最後不明不白地死在避暑山莊。

道光皇帝繼嘉慶之位時已四十來歲,沒有什麼才能,隻知艱苦樸素,穿的褲子還打過補丁。這對一國元首來說可不是什麼佳話。朝中大臣競相模仿,穿了破舊衣服上朝,一眼看去,這個朝廷已經沒有多少氣數了。父親死在避暑山莊,畏怯的道光也就不願意去那裏了,讓它空關了幾十年,他有時想想也該像祖宗一樣去打一次獵,打聽能不能不經過避暑山莊就可以到“木蘭圍場”,回答說沒有別的道路,他也就不去打獵了。像他這麼個可憐巴巴的皇帝,似乎本來就與山莊和打獵沒有緣分的,鴉片戰爭已經爆發,他憂愁的目光隻能一直注視著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