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卡德,1889年生於埃及阿斯旺的一個穆斯林家庭。他靠自學獲得文學和曆史知識,受英國文學的影響較大。
1903年去開羅,他當過教師和電報局職員。1907年任《憲章報》、《公報》的編輯。1921年與馬齊尼合出詩集《笛旺》。
他反對哈菲茲、邵基等古典派詩人,認為真正的複興文學必須關心社會,深入民族的心田。他和馬齊尼、舒克裏等人形成了浪漫主義流派,人稱“笛旺”派,即詩集派。他的四部詩集《初晨的清醒》(1916)、《正午的炎熱》(1917)、《傍晚的幻影》(1921)和《黑夜的憂愁》(1928)組成合集,總稱《阿卡德詩集》。作品表達了作者對於生活的遐想,寄托了作者的真實情感,帶有悲觀憂鬱的色彩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現了作者對於理想的追求。他發表過大量政論和文學評論,有《批評與文學專集》(1921)、《文學藝術之見》(1925)等論文集。
1926年宗教和文化保守派圍攻文學革新派作家塔哈·侯賽因,他挺身而出,捍衛言論自由的原則。1930年,他因反對薛德基政府,批評國王法魯克,曾被判刑。在此前後,他寫了《二十世紀的極權統治》和《監獄和鐐銬的世界》等書,揭露專製統治的罪惡,要求政治民主。1933年出版新詩集《四十的啟示》和《鷸鳥的禮物》。1937年出版詩集《過路人》。同年發表長篇小說《薩拉》。
30年代末,他相繼發表重要的文學研究報告和演講,如《阿拉伯文學的新傾向》、《古今阿拉伯文學對外國文學的態度》等。1942年,他出版詩集《西方的旋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到50年代,他陸續發表阿拉伯古代詩人和學者艾布·努瓦斯、伊本·魯米、伊木·西那、伊本·魯希迪等人的評傳,以及介紹莎士比亞、蕭伯納等作家的專著。
阿卡德在埃及和阿拉伯文學界影響較大。曾擔任阿拉伯語言學會委員和伊拉克科學協會通訊會員、埃及政府文學藝術和社會科學最高委員會委員。1960年獲埃及國家文學表彰獎。1964年3月12日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