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阿伯拉罕姆斯,1919年生於南非共和國約翰內斯堡黑人居住區弗裏德多普,父親是埃塞俄比亞人,母親是南非共和國好望角州的有色人。他自幼家庭生活困苦,從9歲起,就當童工,16歲開始,又跑遍了南非各地,尋找各種工作做。1939年,他到輪船上當火夫,漫遊海外。40年代末,被迫遠離祖國,在異鄉過著漂泊生活。他曾一度旅居英國,為英國一些報刊當記者、撰寫文章。後來在西印度群島的牙買加定居,在那裏結了婚。
阿伯拉罕姆斯由於家貧,讀書到初中,就不得不輟學工作。由於他愛好文學,勤奮好學,又有堅實的生活基礎,因此,他在20歲以前,在南非各地尋找工作謀生時,就已寫出了很多短篇小說,但大部分在旅途中散失。他早期發表的作品有短篇小說集《黑暗的聖經》(1941)、長篇小說《城市之歌》(1943)。這些作品以其清新的文筆、描寫現實生活的才能受到西方文壇的矚目。
阿伯拉罕姆斯不僅是一個有才華的作家,而且也是一個勤奮的多產作家。他從早年開始寫作以來,不僅寫了很多篇短篇小說,並且從那時起,寫了不少部關於整個非洲、特別是關於南非共和國的長篇小說。他的主要成就是長篇小說的創作。
1943年發表的長篇小說《礦工》是阿伯拉罕姆斯的成名作,也是開創南非現實主義文學的第一部作品。這部小說寫成於1943年,發表後受到南非文學界的重視,1955年他又進行了改寫。它通過一個從北方農村來的黑人青年在南方工業城市尋找工作,概括了南非城市黑人的困苦生活,描繪了在南非占多數的黑人在少數白人種族主義分子統治下所受的歧視和壓迫,以及他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1948年,他的另一部長篇小說《一路雷霆》問世。小說通過混血兒蘭尼·斯沃茨和白人姑娘莎莉·維利爾的愛情悲劇,譴責了南非白人政權執行的種族歧視政策。作者生動地描繪了蘭尼·斯沃茨和老黑人沙姆在愛情上的悲慘遭遇,把白人種族主義者的殘酷罪行揭露得淋漓盡致,指出了南非黑人不幸的根源,以及他們的崇高民族自尊感。作者認為,必須把罪惡的種族歧視政策連根鏟除,人們才能不分膚色地平等相處。
1948年以後,南非反動政府對爭取民主權利和自由的解放運動和進步人士發動公開進攻,少數不堅定的分子脫離了解放運動,阿伯拉罕姆斯為了回答反動派的進攻,在1949年發表了長篇小說《野蠻的征服》。1950年,他又發表了自傳體長篇小說《自由的故事:非洲的回憶》。這部小說雖然是作者根據自己在約翰內斯堡貧民窟中20年左右的親身經曆寫的,但它是南非黑人社會生活的縮影。讀者可以從中看出作者對南非人民深摯的同情,以及對殖民主義者種族壓迫政策的強烈抗議。
50年代開始後,非洲大陸的解放運動重新高漲,阿伯拉罕姆斯就選擇了民族解放鬥爭這一舉世矚目的重大題材,於1953年寫成了他的重要長篇小說之一的《獻給烏多摩的花環》,這是一部帶有政治批判性的小說,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發表這部長篇後,阿伯拉罕姆斯經過一個時期的醞釀,於1965年和1966年又寫成了另外兩部長篇小說《該島今日》和《夜深沉》。這兩部小說都是在1971年才與讀者見麵的。《該島今日》描寫60年代加勒比海上一個島國的政治風雲變幻。這部小說描寫了這個島國的進步力量為爭取獨立和掙脫原宗主國殖民主義勢力的枷鎖,為擺脫外國壟斷資本和國內反動派的控製,在關鍵時刻所進行的鬥爭及其複雜性,小說中主人公卓齊阿的悲劇對某些發展中國家的領導人來說,是非常典型的,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的。作為一個現實主義作家,阿伯拉罕姆斯在這部小說中表現了非凡的諷刺才能。
《夜深沉》是一部描寫南非地下工作者鬥爭生活的小說。阿伯拉罕姆斯在這部作品中又選擇了同種族主義政權作鬥爭的主題,小說在揭示民族解放鬥爭的道路時,不僅指出了過去在鬥爭路線上犯過的錯誤,並且隱約地提出了應有組織地進行武裝鬥爭的問題,確實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阿伯拉罕姆斯在這部小說中還以其高超的藝術手法,展示了南非地下工作者所進行的鬥爭中許多驚心動魄和可歌可泣的動人場麵,描繪了南非不同種族的人物之間長期存在的互不信任,以及受種族主義分子煽動而造成的成見,揭示了地下工作者豐富的內心世界。
此外,阿伯拉罕姆斯還發表過兩部報告文學集:《重返高裏》(1951)和《牙買加風情畫》(19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