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相見時難別亦難(1 / 1)

盼望著,盼望著,國慶節高中畢業20周年同學大聚會的日子終於到來了,早上八點鍾就出門,心早就急切地向著遠方的故鄉了。一上高速,發現陷入了車的海洋,車頭攢動,我的“馬兒”跑不起來了,隻能以“龜速”挪動,幾百米的路走了將近兩小時,後來終於撒著歡兒疾馳,到了下午近三點抵達目的地。

吃完飯我馬不停蹄趕去聚會的大酒店報到,酒店門口大大的拱門充滿了節日的氣氛,空氣中仿佛都洋溢著聚會的味道。拍照、領紀念品,人來人往,似曾相識,不時有人打招呼。回來了!我的大腦內存似乎不夠,想不起來有些人的名字,沒有關係,我們都是同學,曾如蒲公英的種子灑在四麵八方,而今天,不管千山萬水,都風塵仆仆回來了,趕赴這場已等候二十年的約會。

10月2日是正式聚會時間,我們一早集合分乘大巴前往一中老校區,久違了的校園,走進大門,仿佛進入了時光隧道,重返高中時代,興致勃勃地爬上三樓,找到原班級的教室,門口印著大紅的“高三五班”指示帖,可能是聚會籌委會特別製作的,很貼心。教室已經很舊了,牆壁的石灰有些斑駁,我們尋找各自當年位置就座,教室的桌子和椅子怎麼這麼小,間隔怎麼這麼窄?班長等“重量級”的同學前胸貼後背,幾乎擠不進來了,變化的其實不是桌椅,而是我們長大了的身材。坐在位置上,我仿佛又看到當年的自己,戴著寬大的眼鏡埋在書堆裏,停電時點起的煤油燈把影子映在牆上。在這裏,三天一大考,兩天一小考,做不完的數學題,背不完的重點;在這裏,作為校刊《綿江報》副社長的我和刊物骨幹們熱烈討論著文章編排和刊物的發展;而當年的社長多年後竟又成為我廈門大學的博士校友;在這裏,一貫被認為好學生的我,把頭埋在抽屜裏偷偷地看汪國真的詩集和瓊瑤的小說,緩解緊張的神經;在這裏,曾幫一個男生寫過懇切的道歉信給副校長,淘氣的他因燒了同學考卷又寫打油詩在黑板上罵這個同學而險些被學校開除……記憶如瀑布般噴湧而出,將我淹沒。

此時大家都很興奮,曾安靜的教室現在又充滿了歡聲笑語。賴班長點名,同學們紛紛發言,感慨萬千,邱鴻同學當年充滿哲理的名言“拉幫結派必打架,打架必傷身體”記憶猶新,至今依然讓我們捧腹大笑。繼春同學仍然不改當年“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個性,一席話鏗鏘有力,震撼人心。永遠的高三五班是我們共同的精神家園,同學們都是我們至親的家人,有空常回來看看。

我們原來的校區已經劃歸二中了,我們繼續前往一中新校園。新校區麵積更大,嶄新的校舍,寬敞的教室,整齊的綠化,無不彰顯母校日新月異的進步,我們心中充滿自豪。在新一中寬敞的會議室裏,九一屆全體到場同學舉行了短暫聚會,會議主持人是江西衛視的《金牌調解》欄目的金牌調解員胡劍雲同學,曾經是高一的同班同學。他參與主持的《金牌調解》欄目收視率很高,成為江西電視台的王牌節目之一,儒雅睿智的學者風範,深刻的洞察力和沉穩又不失風趣的主持風格備受觀眾好評,令人景仰。可能因為當年高考時曾僥幸以地區外語類第一名的成績從母校畢業,所以這次我非常榮幸地作為同學們的代表,坐在主席台上,向親愛的母校、尊敬的老師和同學們獻上我真摯感言和誠摯祝福。未來的日子裏,讓我們心手相牽,在品嚐生活的甜蜜中,共同開創更加精彩的未來。

相見時難別亦難,相聚的日子總是特別短暫,離開的時候不忍回首,怕多情的淚水模糊了遠方的路。再見了,我的同學們,再見了,我的朋友們,我帶走了校園操場上滿天的星光,帶走了獨石子岩洞石壁上“友誼地久天長”的刻字,帶走了曾朝夕相處的同學情誼。謝謝你們,我的朋友們,你們的友情溫暖了我的人生!

高中畢業20周年同學大聚會留念

與江西衛視《金牌調解》欄目金牌調解員胡劍雲同學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