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爾斯後來又被人稱為現代科幻之父,以筆者的理解,這個“現代科幻”,正是創意式科幻。因為它完全離開了科學這個源文化的臍帶。作者可以海闊天空地去假設,然後再采集來相關知識,進行整理。
代表作品比如一篇名叫《追趕太陽》的科幻小說。故事的情節是:一個月球考查隊發生了事故,失去了能量。惟一幸存的女宇航員要等待地球的救援。但她必須在失去能量的條件下保持宇航服的溫度。於是,她便用步行的方法“追趕太陽”,使自己在月球的“一天”內始終保持在陽光下。這裏麵的線索便是,由於月球重力小於地球,人可以憑借體力在一個月球日內環繞月球一周。阿西莫夫的《血濺音樂鍾》講了一個探案故事。最後破案的線索,是嫌疑人由於剛剛從月球返回,身體無法適應地球的重力。這些都是將創意設置在天文學基礎上的例子。
阿西莫夫著名的《奇異的航程》更為典型。這篇作品描寫科學家將人縮小到細胞大小,進入人體內遊走航行。該作品萌發了一個豐富的科幻題材亞類型,如美國影片《內層空間》,當代中國青年科幻作者周宇坤的《腦界》等都是這方麵的代表作。這個構思完全沒有科學上的可能性,從預言的角度也不及醫學上“藥物製導技術”、“納米機器人技術”,更接近現實。但這樣寫顯然是極為有趣的。有趣,這個文學上的目的,才是此類題材的出發點。
時至今日,被人們習慣上稱為“硬科幻”的科幻作品裏,除了極少數是預言類科幻外,絕大部分是創意類科幻。科幻界一直沒有把兩類作品劃分開來。其實,關注一下同一個經典作家的不同作品,會有助於我們弄清這個問題。比如,別利亞耶夫創作的《種海人》,完全反映了當時海洋開發的前景。而其《躍入虛空》,更是在學習齊奧爾科夫斯基的專著後構思的。齊氏自己也寫過科幻小說來宣傳自己的思想,但影響力不大。所以欣然命筆,為這部長篇寫了前言。
而他的《永生糧》、《飛人阿利埃利》,顯然和科學前沿無關。而《最後一個大西洋人》更是典型的純科幻創意。
創意類科幻裏富含科學知識,但它與真實世界裏的科學研究完全沒有關係,而這正是許多科幻迷所不解的。所謂科幻是科學的溫床之類的說法,大多是對創意類科幻本質的誤解。
編輯本段象征類當一物不僅僅是其自身,還能指代它物時,它就是一個象征。比如一麵紅旗、一顆紅星象征著革命。一束玫瑰象征著愛情。在許多作品裏,某人或者某物都不僅僅是其自身,而是某種象征。比如玉皇大帝是封建王權的象征,阿Q是精神勝利法的象征。他們都是實實在在的形象,但在這些形象背後,又具有更加深遠的寓意性。
以象征類的形象為主導的科幻作品,是象征類科幻,又可以稱為寓言類科幻。這類作品的主要事件便是一個象征,它的參與者多半也是象征。
在《大機器停止轉動》中。撫養一切人又控製一切人的“大機器”幾乎沒有什麼細節,它就是整個機械社會的象征。恰佩克被科幻界視為前輩,但在一些主流文學理論著作中,他則是象征主義的代表人物。他的《羅素姆萬能機器人》被視為象征主義手法的典型。這種機器人(其實是生化類人造人)隻是一切被造物的象征。在《鯢魚之亂》中,鯢魚的生物狀態、生理特點被刻畫得細致入微,但那既不是科學預言又不是簡單的創意。它是納粹主義的象征。
庫爾特·馮尼格特(KurtVonnegut,Jr.)的短篇科幻小說《哈裏森·伯傑隆》就是一篇優秀的科幻寓言,它諷刺了絕對平均主義:未來的美國成為一個絕對平等的國家,設置各種製度使人平等(平庸),漂亮的人要戴上醜陋的麵具,高大的人要背著“障礙袋”生活。人們熱愛平庸,反對優秀。在這裏,麵具、障礙袋都是象征,象征著社會抹殺個性的無形力量。馮尼格特絕不可能真的認為,真的會出現這類社會製度。
在《鋼窖》、《飛城》、《法官爵德》等科幻作品裏,都存在著與農村和農業完全無關的超現代化城市。城裏應有盡有,城外一片荒涼。這類城市則是科幻作家城市觀念的象征。在第七卷裏,筆者還要詳細分析科幻文藝中特殊的城市觀念。
中國最早的寓言類科幻小說應屬老舍的《貓城記》。在這部作品中,貓人社會顯然就是老舍心目中諸多中國社會陰暗麵的象征。在《溫柔之鄉的夢》中,機器人妻子顯然不是一個科學發明,作者根本沒有描寫它的技術細節。它隻是個象征,是某些男人對於完美妻子的錯誤觀念的象征。在劉維佳《高塔下的小鎮》裏。高塔及小鎮都是象征。前者象征著固步自封的思想傾向,後者象征著這種思想傾向支配的社會。
一部作品是否以象征為主,要看作者的創作意圖。但現在中國科幻作家很難找到發表空間,直接表達自己的創作意圖。至於外國科幻名家,他們的作品被反複翻譯,他們對於這些作品的解釋卻很少有翻譯家關注。這些現實問題,都給人們判斷“象征類科幻”帶來了難度。在這裏,筆者舉一個象征類科幻創作意圖的實例。2003年一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劉慈欣的長篇科幻小說《超新星紀元》。這部作品虛構了一個十三歲以上成人全部死亡的世界。在小說的後記中,作者明確地表達了自己的創作思想:(失去父母的支持)這也是全人類最恐懼的事,這恐懼深深地根植於人類文明之中,使得古老的宗教在今天仍然存在,並在人類的精神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麵對黑暗而幽深的宇宙,人類徒勞地想抓住一雙並不存在的手。從這個意義上講,現在的世界已經是這篇小說中所描寫的孩子世界了。全人類就是一個找不到雙親之手的孤兒,心中充滿了恐懼和茫然,同時,任人性中幼稚和野性的火苗燃起,最後燃成了瘋狂的毀滅之火……我們甚至遠不如小說中的孩子們幸運,在大學習中沒人教我們。《超新星紀元》322頁。從這段文字可以看出,這部場麵宏大、情節曲折的作品正是一部寓言科幻。
在科幻小說中鑒別出象征類作品是很困難的。任何象征類作品都有表麵意義和象征意義兩個層次。《狂人日記》的表麵意義是一個迫害妄想狂患者的病理記錄。《阿Q正傳》的表麵意義是阿Q的個人生活鬧劇。問題是,理解這些作品的表麵意義很容易,於是,讀者在閱讀時的智力活動,自然轉向探索其象征意義。而科幻作品對於相當多非科幻迷來說,理解其表麵意義就已經相當不容易。更談不上一窺後麵的象征意義。《逃出憂山》的表麵意義是什麼呢?為什麼憂山市一夜過後,人跡皆無?這類問題可以把讀者困擾到最後而不得其解。更談不上理解其幕後寓義了。
科幻小說中象征作品數量少,和科幻小說題材有關。主流文學所熟悉的象征主義作品,多數取材於現實生活。是常識中司空見慣的東西。作者用扭曲、誇大、變形的方法加以表現,取得特殊的效果。可謂以虛記實。而科幻小說本來就取材於生活中不熟悉的東西,內容本來就虛幻,表現手法上再虛幻,很容易成為無法理解的文字謎語。
編輯本段傳奇型德爾·雷認為:科幻小說是采取娛樂的手段,以理論和推理試圖描述種種替代世界的可能性。它以變化作為故事的基礎。這種說法也隻概括了一種科幻——傳奇類科幻。
傳奇類科幻的主要事件既不是科學預言、也不是創意,而是其它類型文學裏都有的故事套路。比如戰爭、冒險、偵探、愛情等等。在雨果·根斯巴克為科幻小說定名前,科幻小說被賦予許多名稱,其中主要的一個就是“科學傳奇小說”
對於傳奇類科幻,雖然以前並沒有人把它們單列成一類,但許多科幻作家們對此作過描述,如:“今天我們所認識的科學幻想故事。雖是各種故事中最年輕的一種。但與源流最為久遠的探險故事,卻有著深厚的淵源,有時甚至難分彼此。涉獵過科幻小說的讀者都會發覺,在這些作品中,很大部分都有探險的成份”(李偉才《超人的孤寂》)
“太空戰鬥代替了羅馬的競技場,地球人殺外星人代替了獅子和基督徒的戰鬥。”(布賴恩·奧爾迪斯《世界科幻文**動》轉引自《九七北京國際科幻大會論文集》)
“科幻裏新奇、吸引人的東西,等於武俠裏的機關布景、比武時各種招術一樣。”(張係國《台灣科幻小說精選》)
如果單就數量而論,中外科幻文學積累到目前為止的全部作品中,傳奇類科幻小說占了大多數。比如“太空劇”,比如衛斯理係列中的科幻作品,主要便是傳奇類科幻。阿西莫夫雖然擅長創作創意式科幻小說,但他的代表作《基地三部曲》是典型的傳奇類科幻。
不少對科幻文學持“正統觀點”的人輕視傳奇色彩的這一門類,甚至認為它們是“偽科幻”、“邊緣科幻”。筆者對此是不敢苟同的。傳奇類科幻並非不能達到藝術上的高峰,隻不過它的核心與科學無關罷了。
切不可認為,傳奇類科幻小說就是通俗類科幻小說,作者寫作這類小說都是出自商業目的。事實上,許多作者愛寫這類作品,隻是抱著遊戲性的動機。弗洛伊德認為:作家的創作猶如兒童的遊戲,兩者均以認真的態度和極大的熱情創造出一個幻想的世界。《文學理論要略》童慶炳主編,86頁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如果說,其它類型的科幻小說在這方麵表現得還不是太明顯的話,那麼傳奇類科幻小說突出地體現了創作的遊戲性質。
編輯本段反科幻反科幻指的是,小說的主要事件假借了典型的科幻小說中的超現實情節,但最後卻證明那些超現實現象並不存在。
反科幻裏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是美國電影《摩羯星一號》:美國政府為了同蘇聯進行太空競賽,偽造了一次“登陸火星”之旅。三個宇航員在一處秘密基地搭起的火星布景前表演太空飛行。事後,美國政府欲殺之滅口,一個幸存者曆盡艱辛,闖入公眾視野,揭開真相。
小鬆左京的科幻短篇《抉擇》就是一篇典型的反科幻小說。主人公來到一個秘密經營時間旅行的地下公司裏。對方告訴他,公司是由從未來回到現在的人經營的。他們都是反抗“時間管製”的英雄。未來有無數的可能性。如果顧客交足夠的費用,他們就可以送他到選擇好的那個“可能性”中。和一步到位的時間旅行不同,顧客仍然處在原來的時間裏,隻是未來會一點點變得不同。為此,他們播放了三種未來供主人公選擇:科技發達的未來、田園風光的未來、被核武器毀滅的未來。
小說通過矮個子男人的口講述了大量時間旅行的知識,煞有介事,構造了一個真正科幻小說的氛圍。最後,主人公選擇了被核武器毀滅的未來去冒險。小說詳細描寫了他通過時間選擇裝置的感受:完全的黑暗、頭痛、眩暈、惡心……但實際上,三段未來世界的圖像是科幻電影剪輯,穿越時空的感覺是騙子們用藥物形成的。整個時間旅行本身就是一個騙局。
中國科幻作品《郝拉德教授的時間跳躍器》也是拿時間旅行開玩笑的反科幻小說。這篇小說裏的異象比《抉擇》更多:未來人可以透過時間機器而不發生碰撞,時間旅行家看到了自己的墓地,他想抓住未來世界的石頭卻抓了個空……結果這些都是心理醫生郝拉德醫治心理病人托馬斯的安排。
拿外星人開玩笑的反科幻小說也有不少,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日本作家江戶川步亂的《宇宙怪人》。在這篇小說裏,一個能夠淩空飛行的外星人大鬧東京,而且神龍不見首尾。最後人們才偵查出,那是一個名叫“怪人十二麵相”的民間科學家設計的騙局。
反科幻小說不都是諧趣小品,也有嚴肅風格的正劇和長篇。日本作家鬆岡圭佑的成名作《催眠》就是一個代表。該書1997年10月一經問世,即榮登暢銷書排行榜,迄今銷量已逾百萬冊。它還被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劇。小說一開始,便是一個神秘女人出現在風雨交加中,機械地聲稱自己是宇宙人。但最後經過反複偵查和嚴密推理,發現她實際上是一個人格分裂症患者。
更有些作家利用反科幻小說的特點,表現深刻的主題。英國女作家托尼斯·李的短篇科幻小說《過眼煙雲》就是一例。該篇的主人公賈娜是個離群索居,百無聊賴的中年女子。終日想入非非。有一天,她遇到一個跳傘的飛行員,這個人在落地時頭部受傷,失去了記憶和自理能力。賈娜認定他是外星人,將他帶回家,視為上帝的禮物藏起來。在相處中,她怎麼看怎麼覺得飛行員是外星人,認為他的周圍布滿了奇跡。在小說中,那些奇跡都是典型的科幻小說的情節,但卻一件也沒有真正發生。最後,偏執的賈娜槍殺了飛行員,並將他偷偷埋藏。整篇故事裏所有“超現實”情節都是賈娜的胡思亂想。這篇小說傳神地描繪了“自我中心性格”,既把幻想當成現實的不良性格傾向。
對於筆者給出的科幻小說的定義來說,反科幻小說是一個漏洞。嚴格地講,由於沒有任何超現實情節,這類小說完全應該被劃分出去。但是,這類小說又完全是從科幻土壤上誕生的。它的作者往往是典型的科幻作家,作品發表在科幻雜誌上,給科幻迷看。並且,也隻有科幻迷,才能看得懂其中的機關。《摩羯星一號》被收錄進英國人主編的《彩圖科幻百科》。說明一些外國科幻研究會者也注意到這個反常。
編輯本段元科幻反科幻確實是科幻中的異類。但它的數量很少,影響也小。另一類科幻小說數量和影響都更小,但在邏輯上必須要把它們劃分出來。因為它們無法歸入其它類型。那就是元科幻。元科幻作品的主要事件來自其他人的科幻作品,或者以現實中存在的科幻作家為事件發起者。它們顯然是一種文學遊戲,是科幻界人士向前輩和朋友致敬的方式。但這類作品又完全是科幻文學,而不是一般的傳記:它們的情節是超現實的。
在《1997年美國最佳科幻小說集》中,有一篇名叫《哥倫布號》的小說。小說中的人物前往美國佛羅裏達的坦帕,考證凡爾納《大炮俱樂部》中的那尊巨炮是否真的存在。作者詳細地描述了鑄炮的現場,把凡爾納小說中的虛擬現實變成自己的虛擬現實。同一個選集裏,還有一篇名叫《一個貧瘠之冬天》的作品。作者沃爾夫頓以威爾斯在《星際戰爭》中描寫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為背景,描寫了英國本土之外的戰場。在科幻片《新科學怪人》中,“弗蘭肯斯坦”的孫子生活在二十世紀,是一名醫學家。他完全不相信祖父曾經製造過“科學怪人”。但是,祖父一個仆人的孫子找到他,帶著他找到了祖父的秘密實驗室,並且又製造了一個科學怪人。這個科學怪人誕生後,所經驗的事件和瑪麗·雪萊的原著幾乎完全一樣,隻不過每個事件的結果都是喜劇。
還有一些元科幻作品以真實的科幻作家為素材。在《科幻之路》第四卷中,有一篇名叫《2080年的世界科幻小說大會》的趣聞。小說以被毀滅性戰爭拉回到中世紀的人類社會為背景,描寫了2080年一群科幻作家,劃著木船集中到一起,點起油燈,紀念以前的科幻作家。被提到的有拉裏·尼文、菲利普·迪克等人,還有一些真實存在的科幻電影,如《異形》。
無獨有偶,在《想象力宣言》的結尾處,也有韓鬆的一篇元科幻作品《星河的生日》。小說以科幻作家星河過生日,一些科幻界朋友前去祝賀為情節。時間定為1998年七月十日,是這篇作品創作時的幾年後。小說中不僅有星河,還有吳岩、淩晨、韓建國、於向昀、嚴逢等人。所有這些人都事業有成。而他們各自的事業,在創作小說的時候還隻是個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