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齋誌異》是我國文學史上著名的文言短篇小說集。作者蒲鬆齡為讀者呈現了一個瑰麗奇幻的幽冥世界,無論是花妖鬼怪,還是狐仙精靈,都在其中出沒隱現,情節亦幻亦真,文字雅俗共賞。
蒲鬆齡(1640~1715),字留仙,柳泉,後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人。他出生於明末清初的沒落地主商人家庭從小聰穎好學,但雖有滿腹學問,卻屢試不中,直到71歲時才援例成為貢生。蒲鬆齡生活貧困,隻好寫字賣文或坐館教書維持生計。他把一腔不滿與憤怒寄托於創作中,經過幾十年的收集整理,為後世留下了這部以鬼狐故事為主題的短篇小說集《聊齋誌異》。
據說,蒲鬆齡為了收集各種奇聞異事和民間傳說,特意在家門口開了一間茶館,每天來喝茶的人中,如果誰能講出一個好故事,就可以不用付茶水錢。每當聽到好的題材,蒲鬆齡就把它們加工創作成故事,最後終於彙集成了著名的《聊齋誌異》。這部作品最初隻是以《鬼狐傳》的書名在民間傳抄。直到蒲鬆齡去世近50年後,才真正刊印流傳,正式定名為《聊齋誌異》。
《聊齋誌異》想象豐富、構思奇妙,其中所描述的主角有吃人的畫皮惡鬼、美麗的狐精,也有多情的女鬼、溫婉的花仙。這些形象,有的是對人性的醜陋進行鞭撻,有的是對心中理想的高度讚美。書中那些荒誕的故事,以虛幻的世界映射封建禮教的殘酷黑暗,表現出了人民的反抗鬥爭>;對自由及美好愛情的追求。
蒲鬆齡在《聊齋誌異》中塑造前人物栩栩如生,情節跌宕起伏、曲折動人。全書行文流暢,對氣氛和人物心理的點染描畫極為傳神,充分展現出蒲鬆齡高超的語言技巧。
《聊齋誌異》集鬼怪小說之大成,創造出了極高的藝術成就。全書通過鬼怪描繪人世百態,在中國的古典文學史上,構築了一個別樣的精神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