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後記(1 / 1)

一本書要出版了,照例要說幾句。說什麼呢?思謀半晌,我想還是把這本書寫作的前後一些情況,向讀者交代一下。談歌不說虛言,從實招來。

小時候喜歡讀《三國演義》、《水滸傳》,裏邊的人物情節都很熟悉,前幾年趕上有雜誌和報紙要我給他們寫隨筆,我就拿這兩本書當了說話的由頭兒。其實看過我這本書裏文章的讀者,都會知道,我是拿舊書裏的人物和故事說現在的事兒。最早沒有想到要出書,開始隻是給兩本雜誌和三家報紙寫專欄,現在出了這本書,是被兩個朋友和一個老前輩攛掇起來的。先是好朋友兆林先生,看到了雜誌或者報紙,他對我講:“老談啊,我看你寫得有點兒意思,不妨多寫幾篇,出本書吧。”朋友如此說,我也就來勁兒了,那就使勁兒寫吧!可是呢,越寫越難。雜誌社月月出刊,報紙一個星期一篇,我得一篇一篇地接上趟兒啊,這豈不是自己找難受嗎?我就有點兒想打退堂鼓了。這個時候,那位一頭白發的李國文先生開始熱情“鼓勵”我:“談歌,寫吧,你寫得挺好玩兒的!”(天知道,老爺子是真心鼓勵我呢?或者是成心讓我出醜呢?)接著,又有一個朋友張繼合也出來說話了:“幹脆這樣吧,你開一個博客,網友們總逼著你更新,你也就寫了。”聽人勸,吃飽飯。聽朋友勸,更得吃好飯。繼合是近年來在全國走紅的散文家,肯定是明白人啊。行了,開博!

得,這就算是入了套兒嘍!都說博客真熱鬧,開起來才知道,不好弄!貼上去一篇文章,如果一個星期不更新,性急的網友就開始罵街了,什麼難聽的話都說啊!你還不好還嘴,誰讓你開博客呢?什麼博客啊?唉,賊船!你笑嘻嘻地上去了,可就下不來嘍!很是埋怨了繼合一陣子,你這是出的什麼主意喲。於是,在網友們的催促中,也就頭暈腦漲著,一篇一篇地寫出來了,說句不怕人笑話的話,不比女同誌生孩子容易。我的博客也在一片罵聲中有了二百萬的點擊率。之後,挑挑揀揀,就有了這本隨筆集子。

任何一個寫作下過苦功的人都知道,寫東西,各方麵的準備是必須的。寫這種隨筆,如果一路寫下來,最怕的是寫家兒的寫法兒重複。所謂寫法兒,首先是語言。是啊,你用什麼語言說話呢?

寫這本書,我使用了一種我過去不大常用的語言。即口語。也有人講,談歌用的是一種網絡語言。此種說法,我不大同意。如果仔細分析,這裏邊有許多曲藝的語言,再認真一點兒說,多是評書的語言。我自小喜歡聽評書,評書的語言活潑、脆生。說評書的,肯定不會板著麵孔說話。這本書,我就有意識地把評書的語言引進來了。也算是一次嚐試吧。有網友評論說,談歌的語言挺逗兒,挺好玩兒。大概他們也認可了這種語言。

當年,有一位老作家對我講過,如果你能用口語講一個故事,你就成了。這位老作家說,這是他多年創作的心得。可是,用口語,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首先,你得說中國話,不是翻譯語言,不是書麵語。很多人知道,我是反對用翻譯語言寫作的。有位作家對我講過,卡夫卡的語言多麼好,博爾赫斯的語言多麼好。其實,這是瞎說了,那不是卡夫卡的語言,也不是博爾赫斯的語言,那是翻譯家的語言。如果翻譯家是南京人,那你讀的就是南京的卡夫卡;如果翻譯家是東北人,那你讀的就是東北的博爾赫斯。扯遠了,打住!

這本書也就這樣出來了,到底怎麼樣?還得請讀者評判。如果說好的多,那我就再寫一本兒。談歌那《三國演義》裏的人物還沒有解說完呢。話是這樣說,其實,我心裏也是挺害怕,現在讀書的人少了,如果寫不好,就更沒有人看了。可是,怕也不行,你要寫,就得往好讀裏寫,往好看上寫。

2007年12月3日作者於保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