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856年完成了《自己拯救自己》一書的創作,並於1859年將其付諸出版。當時我並沒有刻意要寫這本書,這完全是出於一個偶然的機會。那時候,我在一個曾被辟為臨時霍亂病房的地方給利茲市一些苦難無助的年輕人作了幾次關於人生的講座。在演講中,我盡力闡明:要想獲得幸福的生活,我們就必須依靠自身的努力,比如勤奮、磨練、學識、自我修養及自律自製等。當然,首先我們要做到正直、誠實,同時要不折不扣地履行自己的職責。這才是人類堅毅果敢的人格品性的最佳表現。

出乎我的意料,這些演講的效果非常好。後來我發現,很多年輕人聽了我的講座,長大後,都能在工作中做到誠實、負責、講信用。而且其中有一些優秀人物,還把自己獲得的一些巨大成就,歸因於我的那些演講對他們的啟發,更有甚者,他們把我的那些演講內容當成他們一生的“精神導師”。

這讓我很受鼓舞,於是,我決定就上述主題撰寫一本書,以便能幫助到更多的人,讓更多的人從中受益。每天我忙完了那些繁雜的事務之後,就會為寫這本書做些準備工作。最初我想把這本書的名字定為“相互幫助”,但最後我還是采用了“自己拯救自己”,我想再也沒有比這一名稱更切合主題的詞了。

更讓我始料未及的是,《自己拯救自己》於1859年11月在英國問世後,立即得到了廣大讀者的一致好評。就在當年的11月,該書在英國連續重版四次;接著被翻譯成各種文字廣泛流行於歐洲各國,後又遠達印度和日本。在美國,《自己拯救自己》一書的出版次數和讀者群遠遠超過英國。1871年在日本首次出版時,該書發行量竟然超過150萬冊,成為當時日本人民最受歡迎的書。

繼《自己拯救自己》後,我又完成了《品格的力量》的創作,並將它於1871年出版。這本書主要展現的是那些有著高貴心靈素養的優秀人士的壯麗人生圖景,旨在給年輕人以心靈的震撼,影響和塑造他們的美好品格。伊沙克·迪士累利先生曾說,“有人認為,要了解一個作家,隻要閱讀他的作品就可以了,但我發現,其實作家的個人經曆比作品本身更有價值,更豐富而妙趣橫生。”這種說法正是我一直在追求的一種著書模式。普盧塔克說過:“我們很難從一些成功人士的輝煌業績裏了解到一個人的德行和素養,但我們能從一個人說話的口氣、表情、言論,甚至是玩笑中找出他的真實人格品性來。”

1875年,《金錢與人生》與讀者見麵。在這本書裏,我推崇勞動,希望人們勤儉節約、用自己的勞動去獲得經濟上的獨立,以便為自己的家庭提供一個幸福的基礎。為此,人們應該過一種清白的、堅毅果敢的、自治自律的生活,避免暴飲暴食。同時,人們還要不斷提高自身的修養,發揮自己的優勢。宗教情感和德行,不僅是個人和家庭幸福的基礎,也是社會得以和諧運轉的條件。

1880年,我又完成並出版了《人生的職責》一書。這本書是我寫的人生叢書中的最後一本。我總是盡我最大努力去做好每一件事情。所以,我相信這本書也絕不會遜色於前麵的幾本。而且讀者不難發現,在《人生的職責》一書裏,我詳細列舉了在人類曆史進程中那些最優秀而勇敢的人,希望他們能為世人做出傑出的人生典範,這也是我創作這本書的主旨。

通過了解先人們的業績及他們的所作所為,我們能從中獲得很多經驗和學識,能知道人類在未來的走向。人生其實就是一個展示人類力量的過程,盡管它會隨著生命的結束而終結,但信念永存。誰能最後登上人生職責的最高峰,誰就是該領域,或該群體中的傑出人物。人生的職責就像星光一樣照耀著大地,那撫慰、救治人類並給人類帶來福音的慈愛之心就如同美麗的鮮花一般撒滿人間。

1880年11月於倫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