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製度源於隋朝,史載:令"諸州歲貢三人"參加考試,合格者可做官。其實隻要州郡掌管秉承赤忱公正之心,為朝舉士,前景很是不錯,奈何中國幾千年的傳統就是人情社會,他二舅老爺是我們梓州城最高長官,享有舉薦的權利,恰巧他有這麼私心幫襯自己這個不成器的外甥,這點很正常,大家也都可以接受,因為還有兩個名額,也就將就擠擠競爭一下,無可奈何的是,這位二舅老爺最近春心蕩漾,想娶房美嬌娘,短些銀錢,張家說我有一座金山送你,當然張家必定是有個兒子,心知肚明、你情我願、一拍即合,這樣算來,這二舅老爺還有著種種故舊好友和他們的兒子排隊等著巴結他,好難好難選哦,可是也好容易好容易就選了。一個製度的出發點是好的,初期的執行也必然是有利的,隻是慢慢的會偏離預期,所以為了避免這些不好的因素,一方麵多開科取士,像“孝悌有聞”“德行敦厚”“結義可稱”“操履清潔”“強毅正直”“執憲不饒”“學業優敏”“文才秀美”“才堪將略”“膂力驕壯”等等都可以作為被選拔的條件。另一方麵就是罷外選,攬選拔之權於吏部以招天下之士。自盛唐以後,再也不用你二舅老爺來替朕舉薦了,作為當今天子有至高無上之權利和財富,一道詔令就可以彙聚四方有識之士於春暖花開之時節,在長安、洛陽開科取士,公平、公正、公開。史載玄宗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麵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博才多藝的人。
如此一來,進士及第後很多人似那片片紅鱗的鯉魚躍過了天階龍門,最後當了宰相權臣,羨煞許多人,看紅了一雙雙眼睛,所以每年春季,這東西兩座都城士子雲集,好不熱鬧。人多容易生亂,所以要有約束、有應對之策。遂貼了通告:
凡欲參加常科選拔的考生必須取得資格:一類屬“生徒”,為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後送往尚書省的受試者;另一類屬“鄉貢”。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再送尚書省應試者。(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在春季舉行,故稱春闈。)也就是說正經科班出身,可免試第一環節,直接入圍三甲爭奪,而窮鄉野路子的隻好先比試一番,借隔壁桌考生的肩膀一用登上最後的擂台。
所以這一年的清明落雨之後,沒了二舅老爺的梓州城裏,陳秀兒在做著考試前最後一天的準備,清點著筆墨紙硯,不對,好像不允許帶草稿紙,拿出來丟掉。陳家娘子看著兒子在桌旁自言自語念叨著什麼,生怕他不注意落下了什麼,便提醒著多拿隻筆和墨棒,幫他打點收拾妥當,雖說時代不同,但考生家長的心情是一樣的,擔心著陳秀兒明個兒晌午會緊張,到底是第一次參加考試,賬房老爹和他娘子商量著明天向布行告半天假去陪考。為了讓秀兒養足精神,早早得就攆了他去房間睡覺,並替他關好門窗,春寒料峭,有點涼,需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