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炎
睛皎霜花,曉融冰羽,開簾覺道寒輕。誤聞啼鳥,生意又園林。閑了淒涼賦筆,便而今、懶聽秋聲。消凝處,一枝借暖,終是未多情。陽和能幾許?尋紅探粉,也恁忺人。笑鄰娃癡小,料理護花鈴。卻怕驚回睡蝶,恐和他、草夢都醒。還知否,能消幾日,風雪灞橋深?
【賞析】
開頭三句寫天氣轉暖,人們卷簾開窗,地上一片皎白。旭日東升後,冰霜被陽光掃盡,也帶走了絲寒意。以詞人飽經風霜的老眼看來,“寒輕”的感覺隻是一種騙人的假象而已,因而隨即落筆為“誤聞啼鳥,生意又園林”。這體現在他所冠的一個“誤”字上。這裏並非講大家的感覺有誤,而是說這些啼鳥有“誤”。啼鳥歡暢,以為春日來臨。這裏透露出張炎對待元朝重開科舉所持的態度。
“閑了”三句寫天氣暫時回暖,不必再做《秋聲賦》,可以躲進一邊作短暫的休憩。詞情“頓挫”之處,它重新振起作了一點“休整”。“消凝”是“消魂凝魄”,表明一種感懷的精神狀態。園中偶爾開放的一兩朵花,不過是一種“借暖”而已,因此詞人“未多情”。
“陽和”句就使詞情發生極大的轉折,筆力警峭空靈,起到了轉接作用。“陽和”典出《史記·秦始皇本紀》:“時在中春,陽和方起”,這裏用它來比擬皇家的恩澤。他暗示了元朝廷的恩澤隻是騙人之舉。“笑”字,表示他感到可笑,然而,幼童的無知還不足令人擔心。
“還知”三句是詞人發出的警告,提起人們的警惕和深思。小春之後又將是北風猛吹、灞橋雪深的惡劣天氣了。“陽和”和“春意”又能何處尋!
在寫景方麵,如太陽的融冰化霜,小鳥之啼鳴,孩童尋幽探勝,以及將醒睡蝶之神態,極為傳神。作者在詠其物的同時,又給出了其生動的形象。借氣候之多變,喻指政治氣候之變化無端,以寫物之話語實言其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