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詞乃蘇軾為悼念朝雲而作,時距本年七月十五日朝雲之逝已三四月。當紹聖元年蘇軾南遷、侍候他的人紛紛離去的時候,朝雲以柔弱的女子之身,甘犯瘴霧及其他艱難,不考慮個人,其中實有大過人者。蘇軾以玉骨、仙姿擬之,發自衷心。而朝雲以婢妾得蘇軾為知己,千載之下,庶可以無憾矣。

明代評論家楊慎《詞品》說古今梅詞,以此詞為第一。大約是因為此詞寫花、寫人都達到了妙境。

【注釋】

〔1〕玉骨:謂梅花高潔之質。惠州梅花在瘴霧中開,不愁瘴霧。朝雲也不怕瘴霧南來,正是其高潔品質的具體表現。然朝雲終於因柔弱而抗不住瘴疫,死於惠州,讀來令人悲楚。〔2〕冰姿:《莊子·逍遙遊》:“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處女)。”仙風:李白《大鵬賦序》謂道行很高的隱士司馬承禎(子微)說在江陵見到自己時,說自己有仙風道骨。此句以仙人比喻朝雲。〔3〕“海仙”句:謂海上仙人時時派遣使者來問候。〔4〕綠毛麼鳳:宋莊季裕《雞肋編》:“廣南有綠羽丹觜禽,其大如雀,狀類鸚鵡,棲集皆倒懸於枝上,土人呼為‘倒掛子’。而梅花葉四周皆紅,故有‘洗妝’之句。”《蘇軾詩集》卷38《再用前韻》(按,前韻指《十一月二十六日鬆風亭下梅花盛開》):“蓬萊宮中花鳥使,綠衣倒掛扶桑暾。”蘇軾自注:“嶺南珍禽有綠掛子,綠毛、紅喙,如鸚鵡而小,自東海來,非塵埃中物也。”據此,此句“倒掛”雲雲,賦予了梅花一種神奇色彩。〔5〕素麵:不施脂粉。樂史《楊太真外傳》謂虢國夫人“自衙美豔,常素麵朝天”。〔6〕“洗妝”句:宋釋惠洪《冷齋夜話》:“嶺外梅花與中國異,其花幾類桃花之色,而唇紅香著。”參注〔4〕。〔7〕曉雲:謂朝雲。空:謂已死。〔8〕“不與”句:宋傅斡《注東坡》:“公自跋雲:詩人王昌齡,夢中作梅花詩。南海有珍禽,名倒掛子,綠毛,如鸚鵡而小。惠州多梅花。故作此詞。詩話雲:王昌齡詩曰‘落落寞寞路不分,夢中喚作梨花雲。’方知公引用此詩。”或雲王昌齡乃王建之訛,待考。

西江月

中秋和子由

世事一場大夢〔1〕,人生幾度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2〕,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3〕,月明多被雲妨〔4〕。中秋誰與共孤光〔5〕,把酒淒然北望〔6〕。

【題解】

此詞,紹聖四年八月十五日作於儋州。本年此前七月二日,蘇軾到達儋州貶所。蘇軾紹聖元年謫惠州,至是謫儋州,所謫之地越來越艱苦,而自身又已為年過六旬的老人。不免愁緒縈懷,乃和此詞寄弟弟蘇轍,希望從他那裏得到一些寬慰。

蘇轍之詞未見。

上片首句乃蘇軾一生自我概括。次句點秋,而雲“幾度”,蓋寓年過六旬,還能度過幾次秋涼之意,傷懷之情,溢於言表。第三句具體寫秋涼。第四句寫眉頭鬢上,亦已秋意蒼然。節令至秋,萬物凋零,人生亦然,然亦無可奈何。上片著重自秋興懷。

下片首句言客少,憑添許多孤寂。此乃言世態。次句言雲妨明月,則暗喻朝中政局,宵小當道,正直之聲不能上達。此二句由自然季候轉寫人事。第三句“孤”字,很自然地概括此時心態。環顧海之北,可與語者唯弟弟蘇轍。於是舉起酒杯,久久地向海之北遠望。淒涼悲苦之言,憤懣不平之情,令人不能卒讀。

【注釋】

〔1〕“世事”句:夢之中有夢,《莊子·齊物論》有大夢之說。大夢常用以表示人生虛幻無常。〔2〕廊:走廊,過道。〔3〕客少:友人不敢往來。〔4〕“月明”句:李白《登金陵鳳凰台》:“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此句出此。〔5〕孤光:孤月。〔6〕北望:時作者的弟弟蘇轍謫雷州,雷與儋隔海相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