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駱賓王(1 / 2)

詩人名片

駱賓王(約640—684以後)

字號:字務光

籍貫:婺州義烏(今浙江義烏市)人。

作品風格:精工整煉

個人簡介:唐高宗、武後時著名詩人、文學家。初唐四傑之一。七歲作詩《詠鵝》,在當時被稱為“神童”。龍朔初,為道王李元慶府屬官。後拜奉禮郎,為動台詳正學士,因事被降職,從軍西域,戍守邊疆。後又入蜀平定蠻族叛亂。返京後,任武功主簿,後又入朝為侍禦史。他被誣入獄,遇赦得釋,調露二年出任臨海縣丞,後又棄官。徐敬業起兵討武,駱賓王為其寫討武檄文,徐敬業兵敗被殺,駱賓王下落不明。

他的詩題材較為廣泛,因才高位卑,常常抒發激憤心情。他尤其擅長七言歌行,排比鋪陳、筆力雄健,其中《帝京篇》在當時被稱為絕唱。他的五律也有很多佳作。現有《駱賓王文集》存於世。

詠蟬

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①,南冠客思深②。

那堪玄鬢影③,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詠蟬

【注】

①西陸:指秋天。《隋書?天文誌》:“日循黃道東行,一日一夜行一度,三百六十五日有奇而周天。行東陸謂之春,行南陸謂之夏,行西陸謂之秋,行北陸謂之冬。”②南冠:指囚犯。《左傳·成公九年》:“晉侯觀於軍府,見鍾儀,問之曰:‘南冠而縶者誰也?’有司對曰:‘鄭人所獻楚囚也。’”③玄鬢:指蟬。古代婦女常將鬢發梳成蟬翼狀,稱為蟬鬢,也叫玄鬢。所以玄鬢也代指蟬。

【賞析】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時任侍禦史的駱賓王,因上疏議論政事,觸忤了武後,被誣蔑貪贓罪,含冤下獄,當時他隻有三十多歲。這年秋天,他在獄中聽到蟬鳴有感而發,寫作這首詩,表達自己心含冤屈,無處申訴的愁悶。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深”意思是,秋天裏的蟬聲鳴聲不斷,這讓在監獄中的詩人越發愁悶。該詩以對偶句開篇,采用起興的手法,用蟬聲引出作者的愁思。蟬聲響亮,越發讓詩人心悸。

“哪堪玄鬢影,來對白頭吟。”說的是秋蟬還能兩鬢烏黑,在樹上高唱。而詩人也曾鬥誌昂揚地高歌過,如今卻因為仕途坎坷、重重遭難,最後落得個鋃鐺入獄的下場,早早地愁白了頭發。蟬和人兩相比照,詩人內心的悲涼心情自然流露了出來。詩人在這裏用比興的手法,把這份淒慘的感情委婉曲折地表達了出來,更顯詩人壓抑的心情。“白頭吟”又是樂府曲名,卓文君曾因為司馬相如不忠,而作《白頭吟》:“淒淒重淒淒,嫁娶不須啼。願得一心人,白頭不相離。”在這裏詩人用“白頭吟”一語雙關,既表達自己內心愁苦以致白頭,又表明自己對朝廷一片忠心。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說的是因為白露打濕了蟬的翅膀,使蟬難以飛翔。陣陣的大風掩蓋了蟬的鳴叫。這兩句明是寫蟬,其實是以蟬自比,寫的是詩人自己仕途不順,言論被壓製。這裏蟬和詩人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結合得圓潤經典。

最後兩句仍用秋蟬作比喻,秋蟬高居樹上,餐風飲露,而有誰相信它的這份高潔呢?以此比喻詩人自己雖然潔身自好,有高尚純潔的品性,而卻不能得到人們的理解,反倒被誣蔑,進了監獄。詩人發出有誰能幫我伸冤的慨歎,抒發了自己內心的悲憤不平,希望能沉冤昭雪,同時,這其中也摻雜著無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