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約1250—約1324年),字千裏,號東籬,大都人。早年在大都生活二十餘年,鬱鬱不得誌。元滅南宋後南下,一度出任江浙省務提單,同盧摯、張可久有唱和。晚年隱居田園,過“酒中仙,塵外客,林中友”的“幽棲”生活。他是著名的戲曲作家,有“曲狀元”之稱。有《東籬樂府》輯本,存小令一百一十五首,套數二十三套。
[越調]天淨沙·秋思①枯藤老樹昏鴉②,小橋流水人家,古道③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④。
注釋
①秋思:秋天的思緒、感觸。
②昏鴉:黃昏時的烏鴉。
③古道:古老荒涼的小道。
④斷腸人:指飄泊天涯、百無聊賴的遊子。天涯:天邊。此指異鄉。
賞析
此曲僅二十八字,卻寫出了富有特征的景色和人物。寫景連用九個名詞,卻又巧妙地連綴在一起,構成了一幅完整的秋郊夕照圖。斷腸人孤寂無依的情懷與畫麵相交融,創造出一個蒼涼的意境。構思巧妙,音節和諧,“純是天籟,仿佛唐人絕句”(王國維《元劇之文章》),曾被譽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韻》)。
[雙調]蟾宮曲·歎世東籬半世蹉跎①,竹裏遊亭,小宇婆娑②。有個池塘,醒時漁笛,醉後漁歌。嚴子陵③他應笑我,孟光台我待學他④。笑我如何,倒大⑤江湖,也避風波。
注釋
①東籬:馬致遠自稱,出自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句。蹉跎:虛度光陰。
②小宇:小屋。婆娑(suō):形容枝葉茂密的樣子。
③嚴子陵:《後漢書·嚴光傳》:“嚴光字子陵,會稽餘姚人也,少有高名,與光武同遊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姓名,隱身不見。”光武曾召為諫議大夫,辭謝不就,隱居富春江,以耕漁為生。後世以嚴子陵作為隱士代稱。
④孟光:漢代醜女,三十歲始與梁鴻成婚。後來一起逃至霸陵山中隱居,梁鴻給人做傭工舂米,孟光舉案齊眉以進食。事見《後漢書·梁鴻傳》。後世以孟光舉案齊眉喻夫妻相敬相愛。台:台盤,盛食物的器皿。此指孟光的食案。
⑤倒大:到頭來。
賞析
此曲表現對功名的否定態度和退隱林泉的愉悅心情。以古為鑒,直抒胸臆,豪爽曠達。
[雙調]撥不斷歎寒儒①,謾讀書②,讀書須索題橋柱③。題柱雖乘駟馬車,乘車誰買《長門賦》④?且看了長安回去。
布衣⑤中,問英雄,王圖霸業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宮,楸梧遠近千官塚⑥。一場惡夢。
注釋
①寒儒:貧窮的讀書人。
②謾讀書:岑參《行軍詩》:“早知逢世亂,少小謾讀書。”謾,徒然、枉自。
③須索:應該、必須。題橋柱:司馬相如未發跡時,從成都去長安,出城北十裏,在升仙橋橋柱上題雲:“不乘駟馬高車,不過此橋。”(見《太平禦覽》引《華陽國誌》)。
④《長門賦》:陳皇後失寵於漢武帝,退居長門宮,聞司馬相如善作賦,以黃金百斤請其作《長門賦》,以悟主上。武帝看後心動,陳皇後複得寵。事見司馬相如《長門賦序》。
⑤布衣:無功名官爵的平民百姓。
⑥“禾黍”二句:許渾《金陵懷古》詩:“楸梧遠近千官塚,禾黍高低六代宮。”六代,指建都建康(今南京)的吳、東晉、宋、齊、梁、陳六個朝代。此泛指許多朝代。楸,落葉喬木。
賞析
第一首慨歎讀書無用,抒發懷才不遇的幽怨。今昔對照,感慨係之。用聯珠體,蟬聯而下,緊湊流暢。第二首表明對王霸之業的否定態度。反問有力,以史為證,憤激之情溢於言表。
[雙調]壽陽曲山市睛嵐①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霽②。四圍山一竿③殘照裏,錦屏風④又添鋪翠。
遠浦帆歸⑤
夕陽下,酒旆⑥閑,兩三航⑦未曾著岸。落花水香茅舍晚,斷橋頭賣魚人散。
平沙落雁南傳信,北寄書⑧,半棲⑨近岸花汀⑩樹。似鴛鴦失群迷伴侶,兩三行海門斜去。
瀟湘夜雨漁燈暗,客夢回,一聲聲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萬裏,是離人幾行情淚。
注釋
①山市:山村。晴嵐:雨後新晴的霧氣。
②霽(jì):雨住放晴。
③一竿:古人認為太陽離地麵有三根竹竿那麼高,故有成語“日高三竿”。此謂一竿,即太陽快下山了。
④錦屏風:形容一排排山頭如錦繡的屏風。
⑤浦:岸邊。帆:代指船。
⑥酒旆(pèi):酒店門前的幌子。
⑦航:船。
⑧“南傳信”兩句:用鴻雁傳書事。
⑨棲:棲息。
⑩汀:水邊平地。
海門:海口。
客:指離家的人。夢回:醒來。
賞析
這組曲子共八首題詠“瀟湘八景”,所選乃前四首。
一、二首描繪湖南洞庭一帶風光景物。繪聲繪色,明麗清爽,幽雅別致。三、四首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真切感人。鄭振鐸雲:“以淡墨禿筆作小幅山水,雖寥寥數筆,而意境無窮。這是他的不可及處。”(《中國俗文學史》)
[雙調]壽陽曲磨龍墨①,染兔毫②,倩花箋欲傳音耗③。真寫到半張卻帶草,敘寒溫不知個顛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