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序言(1 / 1)

唐詩是我們中國人引以為驕傲和自豪的文學體裁,這是唐詩精湛的藝術表現形式,優美的藝術內涵和高深的藝術品位使然。人們讀了唐詩就會精神愉悅,心情舒暢,七竅明快鮮亮。在心情有所變化或觸動時,人們不由自主的會吟上幾句唐詩;出差在外,麵對一輪皎潔的明月,人們就會吟詠“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心情不愉快或者事業不順利時,人們就會想起“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以得到心靈的安慰和鼓勵;國家有大事,人們自然會想起杜甫、白居易;感情上的波動,也會令人想到李商隱、溫庭筠;受到不公正待遇時,我們自然會用劉禹錫、柳宗元等人來自我勸免,如此等等。所有這些都說明唐詩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以及藝術影響力。唐代文化在中國曆史長河中深厚的底蘊,是任何朝代無法比附的,其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時代精神一直深深地鼓舞著後人,這種精神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其詩歌的字裏行間都有所折射和反映,為此,曆代人都試圖透過唐詩知會唐文化,透過唐文化進一步挖掘唐詩的更深層的內涵,透過曆史隧道深會唐詩精髓,曆朝曆代的詩評家們,前赴後繼地做著這一浩大的工作,即使這樣,至今,這一艱巨的工程也僅是萬裏長征才邁出了第一步,還遠遠沒有完成。

對唐詩的欣賞和研究是對情趣和意識的一種把握、體悟與玩味品讀,我國曆代詩話的點評,實際上都是對詩境的領悟,對詩趣的直觀把握,對詩藝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他們在唐詩的曆史長廊中徜徉、漫步、觀賞、流連忘返,一些理性分析已無法滿足唐詩的藝術所需,隻能加上幾個著重號來表達自己不可言傳的複雜感受。然而,對唐詩的欣賞研究的本質所在,必須由文字符號呈現出來,必須由抽象到具體,然而一旦經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詩的神韻意境就索然無味了,這給唐詩的研究者帶來了極大的困惑。莊子在《外物》篇中說:“荃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莊子的話為我們的困惑做了很好的注腳。佛教傳入中國後,與莊子思想相結合,便產生了唐詩中的禪宗及意會,這樣一來,頓悟、直覺、直觀理論進一步係統化,那就是超越語言的境界,象外之象,言外之意的思維情趣。我們對唐詩的品評就要超以象外,去追索虛空輕靈的境界,從而讓我們走近唐詩藝術,使唐詩藝術離讀者更近一步。我們在求索著,努力著!

曆代詩話為知會唐詩藝術的“這一步”付出了艱巨的勞動,今人也步前人後塵,繼續這一研究工作,並有很多耀人眼目的成就,筆者因長期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和古詩詞賞析的專題研究,閱讀了一些這方麵的專著,受到很大啟發,有茅塞頓開之感。但是,有的問題還是困惑不已,對有的認識還有疑慮。人們對某一詩人或某一流派以及他們的風格、形成、成就、唱和研究的多,而對唐詩藝術境界全麵係統的總體認識還有不足,對詩人的研究較多,但對整個唐詩的藝術研究和把握較少,為此,我在工作、學習、研究中困惑過,又不滿意這種現狀,為此,這本書就是在困惑和不滿意中產生的。

我在本書中,對唐詩的藝術研究,既有橫向的,又有縱向的,有橫向比較,也有縱向分析。先後從形式的圓熟整練,虛空境界,意象選擇,人化自然,模糊朦朧,抒情格調,修辭渾融,數字妙用,意境的空靈、煉字煉句十章內容上對全唐詩人及詩歌進行了總體把握與闡釋,自認為較係統地概括了唐詩的藝術特征。其實我也深知其中的淺陋和不足,但我本人是傾其全力做這一工作的。研究工作相當辛苦,實乃心力交瘁不為過也。我的本意是通過以上十方麵的總覽,以具體作品為研究對象,以各個詩人的不同特征來歸納演繹,盡可能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麵來闡釋其內蘊,每一章的研究書寫都放在全唐詩壇大背景下,由對具體作品的分析來驗證,讓實際作品來說話,甚至有的地方要言不煩,多次提及,其目的就是為了說明問題,佐證觀點,以便增強說服力。

研究唐詩的人千千萬萬,現有的成果也汗牛充棟,在這麼多已有成果麵前,能發表自己的觀點,闡釋自己的想法,也僅是一個學習交流平台而已。實際上,唐詩的博大精深,藝術的精湛微妙,並非簡單的幾章文字所能包涵,也並非本書的內容所能容納。這裏隻是自己對唐詩的一片鍾情與喜愛,以及長期從事唐詩的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點滴體會罷了。文中雖然吸收了前人已有成果,又有自己的膚淺看法和認識,但還有很多閃光的東西在本書中沒有涉及到,即使涉及到的內容也不免掛一漏萬,缺失在所難免,因篇幅所限,一個人的能力受阻,在此還不夠係統完整的來探析研究,實在抱歉。同時,因自己才疏學淺,占有材料不廣,孤陋寡聞,曆時多年,在艱難中推進,時至今日才有這樣一本小書呈現出來。不管怎麼說,因種種原因,這本書還有較多不盡人意之處,在今後的研究學習中,我會逐漸充實豐富的。在寫作中參閱了前人大量的研究成果,並吸收了部分相關觀點,因不能一一注明,萬望諒解,在此表示衷心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