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遠遊(1 / 2)

金山寺,大門口,此時正站著一個白發須眉,慈眉善目的老和尚,老和尚身前站著的是兩個人。其中一個是眉目清秀,身穿黃色僧衣的光頭小和尚,而站在小和尚身邊的是一個看上去不過十五六歲的精壯少年。

這精壯少年自然便是唐生,許是由於從小習練國術的原因,唐生雖然真實年齡不過十二歲,但身體發育的卻十分不錯,看上去便仿若十五六歲一般。

而在唐生身旁的小和尚是金山寺的小和尚,是法明的弟子,法號玄難。

自然,站在唐生和玄難身前的便是這金山寺的長老,玄難的師父——法明了。當然,如今的法明也是唐生的師父。

在這十二年中,許是由於唐生長期看佛經的緣故,法明已將唐生收為了記名弟子,雖是這般說,但卻也和玄難這個親傳弟子也並無什麼太大區別,隻是並未剃度。

當然,由於法明收唐生為徒,唐生也終於明白了自己隻要一看佛經腦海中就會出現無量佛音的原因。隻因法明給唐生取了個法號,名為玄奘。

這個法號的出現著實讓唐生心中一陣不安,地仙界,南贍部洲,大唐帝國,江流兒,玄奘……一個個名詞串聯在一起,這一切的一切,都隱隱指向唐生腦海中那個熟悉的故事。

而唐生也有一種直覺,自己的確就處於那個故事中,雖然這讓他有點難以相信。

唐生更是隱隱覺得,自己就是那個故事中的一路向西的和尚。而這般想下來,每當唐生看佛經時,他腦海中出現的那陣陣梵音也便很自然地解釋通了。身為如來佛祖的二弟子,金蟬子的轉世身,又怎會沒有點異於常人的地方?

若是對於佛經、佛法沒有點超乎他人的理解,對於佛,沒有無比的虔誠的心,不過凡人之軀的唐三藏又憑什麼去西天取經?

而那來自腦海深處的梵唱,很顯然便是身為金蟬子轉世的特殊處了,從小在佛音的洗禮下,若是唐生沒有那堅定的武道意誌,若是第一次看佛經時沒有被法明打斷,恐怕唐生早就變成一個堅定不移的佛教徒了,而自幼聽從佛陀的教導,對於佛法自然是理解的萬分透徹了。

但讓唐生感到疑惑的是,自己是從地球穿越而來的,又怎麼可能突然變成金蟬子的轉世?別說奪舍什麼的,那太逗了,身為神佛的金蟬子又怎麼可能被唐生這麼一個普通人奪舍?

如果自己不是金蟬子的轉世,那麼那漫天神佛又會不會發現?真正的金蟬子究竟又跑到哪裏了?

唐生一直便想不明白,索性便不再思考這個問題。想不明白,完全沒頭緒的問題,又何必浪費腦細胞去想呢?看得開,這一向是唐生的優點。

不過,唐生明白一件事,自己並不想成為那勞什子取經人,這並不是因為前世什麼西遊陰謀論,隻是因為唐生並不清楚自己究竟是不是金蟬子,或者說,金蟬子和自己究竟有什麼關係。

倘若自己並非金蟬子,而這一點又被某個神佛瞧了出來,那麼自己的下場恐怕不會太樂觀!

所以,唐生自從被法明收為弟子後,就一直在暗地裏盤算不變成一個真正的和尚。

畢竟,取經,那是和尚做的事,而隻要自己不成為和尚,那自然便成不了那取經人,取不成經。

而若是想要不變成一個和尚,那有著很多的方法,最有效的方法,或者說最粗暴、最直接的方法,那自然便是犯戒,犯佛門大戒。

而出家人的戒條,最是繁雜,諸如堅持五戒,奉行十善,修習六度。其中五戒為: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邪淫,四不妄語,五不飲酒。

十善為: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不貪、不嗔、不癡。

六度為: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

而這其中,五戒是佛門弟子的基本戒條,可以算是一切戒條的根本了。所以說,唐生若是想犯戒條實在是不算個難事。

但可惜的是,唐生不會為了犯戒,而隨意殺人,當然,也沒人可殺。至於殺其他生靈,這金山寺實在是沒這條件,當然,螞蟻還是有的。自然殺戒是無法犯得了。

至於偷盜,唐生自小便在這地方長大,偷什麼?佛經?開玩笑,讀書人偷書不算偷,算竊書。自然和尚偷經書也便不算偷了!什麼?唐生還不是和尚?那更好,既然你這麼熱愛佛學,都偷佛經了,不如直接點,趕緊剃度,當個和尚,保你不愁沒佛經看。

而如邪淫的話,嗬嗬,在這金山寺裏,你想找誰?難不成找和尚?唐生表示,如果是尼姑的話,他倒還可以考慮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