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有位朋友曾說過,能夠跟隨作者榮光之軌跡、而非在大成後坐擁數十年努力的讀者是福祉的,同樣的話,適於E與E的文字。
從最早的《暗香》到今日的《天鵝奏鳴曲》,就個人眼中看來,其中的進步是顯而易見的。不但表現在對文章整體的架構的把握上更加成熟與老練,也表現在對於人物的性格深度上更見豐滿與深刻,這與作者自身的努力與悟性是分不開的。E是一位非常認真與敬業的作者,寫出來的文章極少有坑,雖然速度較慢,但卻能堅持有始有終。放眼今日的網絡,深坑遍布,有始無終之作鋪天蓋地,E的這份執著便分外地令人感動。以E自己的話來說,這不但是對讀者負責,亦是對自己負責。
一直覺得,E的文字是非常適合西方的,也一直覺得,E對於西方背景的文章表現力更為出色。不管是《雷歐切斯的玫瑰園》還是《狄俄尼索斯之祭》,每當我看到E用那種冷靜而又理性的文字,不動聲色地描述著驚心動魄的故事時,總是會忍不住哀歎︰這個鐵石心腸的人(爆)!但看到最後,又不得不感歎作者那顆柔軟善良的心。就好像《天鵝奏鳴曲》的最後,人人都幾乎已放棄了福祉的希望之時,作者卻讓一切柳暗花明。
雖然從個人的角度看來,讓少校死去以悲劇收尾應該是更好也更切合現實的結局,畢竟在那個年代,像少校那樣的人應該為他曾經犯下的錯誤受到懲罰,最後如此輕易地獲得福祉,實在是令我這樣的讀者為之嫉妒啊(爆)。
但是,終究還是狠不下心。
不管他做過什麼,做錯了什麼,傷害了多少人,但看到他慢慢地改變、努力地彌補,拚命地保護自己所愛的人……
相信不管是作者還是讀者,都會心軟。
這個世界上最大的悲劇就是無論你怎樣努力也擺脫不了命運。
但現實中已經有太多太多這樣的悲劇,為什麼我們要在故事中讓它再一次刺傷我們的心?
一直認為,小說帶給人的,更多的應該是希望和光明。即使最終避免不了悲劇,但也應該留下一線希望。
好比E的另外一部作品《午夜向日葵》。
雖然作者總是說自己是追求完美的悲劇主義者,但其實內心深處也是渴望得到福祉的吧。
人的相逢、相識、相知,泰半歸於一個「緣」字,而能夠進入E的世界,也是緣分的一種。
讀E的文章,有時候其實並不適合坐在冷冰冰的計算機屏幕前,能夠在三月春日的午後,坐在灑滿陽光的陽台上,泡一壺濃濃的紅茶,捧著散發著淡淡油墨清香的成書稿,去細細品味那冷酷背後的溫柔,亦不失為人生的一種樂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