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的少年,你總共才見過幾種女孩?
蹲在石凳後麵的他,眼睜睜看著莫伊好一口一口地喝完了汽水。他幹澀的喉嚨向他發出抗議,這場惡作劇,整的最慘的竟是他自己!
他輕輕揉搓關節,聽著耳邊嗡嗡的蟲響,剛剛的興奮慢慢褪去,代之的是惱怒和氣悶:這傻姑娘在看什麼呢?汽水都喝完了還不回家!直到伊好將空瓶子丟進垃圾桶慢慢走遠,他才慢慢站起來。
第一次嚐到了騙人的後果,整條胳膊和腿的蚊子包,渴得就差逮著噴泉的水喝幾口,還有一肚子的鬱氣。
他一直等著此事件的後續發展,但這件事像沒有發生過一樣,莫盡歡沒有來興師問罪,莫伊好也沒有提起。幾個人在一起的時候,莫伊好還是一副旁觀者的樣子,微笑、點頭或是認真地回答。
直到她說出的那個調查,那是他認識她以來說過的最長的一段話,在大家的笑聲中他才明白過來:這姑娘記仇!
確實,莫伊好是真的生氣了。
從她記事以來,有兩樣東西便刻在了她的腦子裏:貧窮與尊嚴。貧窮是莫伊好一生下來就注定要麵對的生活背景。她不喜歡看鏡子裏穿戴整齊的自己,衣服是別人的,鞋子是別人的。
那是一種對一無所有的害怕,如果沒有了施舍,她要怎麼過活?她的生活何止是嗟來之食?
幼年的伊好曾在這樣痛苦的糾結裏度過,艱難的度**著他們接受別人的好意,心裏卻有個聲音一直在問:為什麼為什麼。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她隻被一種無法弄明白問題更找不到答案的疑惑給難住了。
奶奶說,不是我們要的,是他們給的。三年級的時候,莫子謙給她買了一本書,那時奶奶還在。書的名字她不記得了,但裏麵的一句話就是她一直尋找的問題和答案。
它說:我們無從選擇,唯有不卑不亢。
在來莫家之前,她沒有選擇,別人願意給,她便接受,衣服也好,鞋子也好,辱罵也好,譏諷也好,同情也好。沒有人會問,你需要嗎?似乎她的欣然接受是最天經地義的事情。即使問了,她也不會說不。
莫子謙是第一個征求她意見的人,撫養她的時候是,離開她的時候也是。莫子謙緊緊攥著她的手,眼裏滿是戀愛和痛惜,他近似乞求地說:”伊好,那是叔叔的家,也就是你的家,你願意去嗎?你去好不好?叔叔希望你去,你去嗎?”
她想在莫家生活,像個正常人家一樣生活。她努力地融入每個人,像個正常的女孩。
當顧延廷主動跟她說話並尋求幫助時,她表麵上鎮定,心裏是極度開心的。這是一種朋友之間的需要,她是這麼理解的。
事情發生之後,她的第一反應不是恨顧延廷,而是一種無力感,對改變現狀的無力。努力了就能改變嗎?她這算是努力了嗎?是她努力的不夠?那要怎樣的努力才算夠?如果那個努力她做不到呢?
這一連串的疑問讓這個小女孩再也不敢主動邁步了,與此同時,她為之前的“主動”懊惱不已。
伊好確實是生氣了,隻是,生的是她自己的氣。不過,不管是生誰的氣,結果都是一樣的:她再也不願意跟顧延廷有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