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小鎮(1 / 2)

上個世紀的邊塞小鎮和北方的任何一個小鎮沒有什麼不同,粉塵和焦煤的氣味籠罩了一方世界。淡淡的,似有似無的焦煤氣息,一直延伸得很遠。

卡車,還有七八十年代經常出現的轎車零零星星地行駛過小鎮,瀝青鋪就的路麵上,留下一串串沙沙啦啦的聲音。一些騎著馬,掛著腰刀的蒙古人,顯然是喝了酒,臉色酡紅地騎在馬上,微醺了雙眼,有一搭、無一搭地端詳著這座煙薰火燎的小鎮。

喝了酒的蒙古人,端坐在馬背上,散漫又自信地在小鎮的大街小巷竄過,讓人明顯得感受到,此小鎮非彼小鎮。這是一個北方的邊塞小鎮。

小鎮的東麵,有一片紅磚青瓦的平房,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典型的北方建築,有街有巷。這片房子依街而建,傍巷而居。在一方紅磚青瓦的院子裏,居住著四位女人——母親史蘭芝和三個女兒徐錦春、徐錦秀和徐錦香。

一大早,史蘭芝和大女兒徐錦春就站在門口,一次次地向外張望。

錦秀和錦香是兩個妹妹,她們還在中學裏讀書,此時早已背著書包,挺著少女的身姿,離開家,上學去了。

老大錦春高中畢業,已經年滿十八歲了。十八歲的錦春鮮活而又生動,她站在自家門前,楚楚動人的期盼著。

母親史蘭芝不斷地用手遮了前額,一次次地向遠方張望,嘴裏還喃喃地說著:他們該來了。

母女二人此時等待的是邊防站的黎排長。

黎排長是北京人,叫黎京生。說起話來字正腔圓,很好聽。

前些時候,徐錦春報名準備參軍,表格都是黎排長送來的。上世紀七十年代,別說是一個女孩子想參軍,就是男孩子能入伍參軍,也是件大事,新鮮事。

徐錦春從小就夢想著自己有朝一日能當上女兵,也一直喜歡看講英雄的電影和小人書。她在看電影《英雄兒女》時,就被裏麵的人物——漂亮而英姿颯爽的女兵王芳深深地吸引了。以後,她就一直夢想著自己也能成為一名女兵。

此時的徐錦春就穿著一身正宗的女兵製服。這是前不久黎京生排長送給她的。黎排長是男兵,理應沒有女兵的服裝,這是黎排長去守備區醫院檢查身體時,用自己的男兵服裝和醫院的女兵換來的。

眼前的徐錦春儼然是一名女兵的模樣了。

幾天前就說好了,黎排長要給徐錦春送入伍通知書。這才使得史蘭芝母女一早就倚在門前翹首以待。

拿到入伍通知書,徐錦春就是一名真正的女兵了。她多年的夢想也就實現了。昨天晚上,妹妹徐錦秀就一臉鄭重地說:姐,你就要當兵了,就把你這身軍裝送給我吧?

她衝妹妹點了點頭,自己馬上就是女兵了,還愁沒有軍裝穿嗎?她答應妹妹時,甚至還想過,以後讓小妹也穿上軍裝。女孩子穿軍裝就是好看。

徐錦春能順利地報名、體檢,做著應征前的各種準備是原因的。那個年代的女孩子能當上女兵可是件大事。一是部隊招女兵的名額本來就少,想當兵的人又很多,而當兵又是青年男女當時最好的一條出路。畢竟除了下鄉,或者留在城裏就業,都不如當兵更讓人光榮和踏實。即便在部隊提不了幹,當滿三年兵後,國家也會負責安排工作,而且還是國營單位,鐵飯碗,硬實得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