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榮法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晉江人。晉江人不僅出洋時間早,而且旅居海外的人數多,形成了“十戶人家九戶僑”的人文特色。
“僑”的作用之於晉江,絕不僅僅在於廣大僑胞、港澳台同胞積極引入資金、技術、信息等要素,更重要的是帶來了經濟意識、競爭精神和經商辦實業的投資技巧,喚醒了晉江人的商品經濟意識,為晉江的率先崛起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並直接催生了晉江企業家群體的形成和成長。可以說,晉江發展的每一個成績、每一個進步,都深深烙上“僑”的印記,昭示著廣大僑胞、港澳台同胞的一片赤子之心。
2006年《晉江經濟報》創刊後,與晉江市海外聯誼會聯辦了“天下晉江人”版,至今專訪報道了近400名海外僑親及國內異地鄉賢,真情謳歌他們奮鬥不息的創業激情,真實記錄他們曲折艱辛的創業曆程,真心感恩他們惠澤桑梓的赤子情懷,成為晉江統一戰線和海內外聯誼工作的好載體、展示各行各業晉江能人風采的好平台。欣聞《天下晉江人》即將出版第四輯,主辦單位把已刊發在報紙上的44篇人物報道再次彙編成書,這是晉江群英的又一次大薈萃、大集結。書中主人公成功的背後,凝聚著辛勤的汗水和超人的智慧,這是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品讀此書,與各界精英對話,令人備受感動、備受啟發。
當前,晉江上下正圍繞“產業提升、城建提速”基本策略,掀起“二次創業”高潮,大幹快上,奮發作為。真心希望“天下晉江人”版繼續宣傳海內外晉江人戀祖愛鄉的赤子情懷,廣泛宣揚晉江人敢為人先、勇於創新的拚搏精神,激勵更多海外僑親和異地鄉賢積極投身“回歸工程”,共同建設和諧幸福新晉江。
是為序。
2012年9月
(作者係晉江市委書記)
“晉江人出洋始於隋唐”
晉江是我國著名的僑鄉,不僅旅居海外人數多,傑出人士多,而且出洋時間早,出洋原因也不盡相同。
據了解,晉江人出洋始於隋唐,興於宋元,盛於明清,續之民國。晉江人移居海外及異地發展主要分為4個階段:隋唐五代、兩宋及元、明清時期、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後。
尤其在大量出洋的清代,曾出現幾次高潮:
清初,鄭成功先後駐守晉江沿海、金廈及台灣以抗清。縣民隨之者眾。為隔斷鄭成功部隊與沿海百姓的聯係,清廷先後實行“海禁”、“遷界”政策。晉江沿海鄉村深受其害,不少人背井離鄉,奔走海外謀生。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晉江人施琅統一台灣,“海禁”稍開,施琅擔任福建水師提督,駐軍於廈門。廈門港興起,海峽兩岸的聯係更加密切,晉江民眾大量移居台灣,僑居海外者隨之不斷增加。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西方資本主義勢力入侵,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於社會經濟凋敝,晉江大量勞力出洋,這也形成了出洋的又一次高潮。
清光緒十九年(1893年),清政府明令廢除“海禁”之後,不少晉江商人寓外僑居成為華僑。
晉江人出洋的原因,各個時期有各自的特點:南宋時期,因貧困而出洋謀生;元朝時,因經商而流寓海外;明朝,由於倭寇侵擾而外逃;清朝至清末民初,遷居菲律賓者最多,原因也較複雜,主要是因遭誘騙擄掠而成為“契約華工”,因政治迫害而避匿外洋。此外,由於晉江瀕海、交通便利、地近南洋等自然因素,以及因探親、繼承遺產、出國深造、牽親引戚而往外定居,亦為其原因之一。總之,由於晉江本地人丁興旺,但資源匱乏,為謀生計,百姓隻好背井離鄉,舍家別子,遠赴重洋。
“海外晉江人分布概況”
晉江是全國著名僑鄉,是海外僑胞及港澳台同胞的重要祖籍地,現有人口104萬,而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僑胞卻達200多萬人,足跡遍及五大洲50多個國家和地區,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等地。
其中,我國台灣100多萬,菲律賓70多萬,我國香港20多萬,印尼9萬多,新加坡5萬多,泰國2萬多,緬甸、我國澳門各1萬多,越南近1萬,美國0.3-0.4萬,加拿大0.2萬多,日本、澳大利亞各0.1萬左右。
海外晉江人祖籍情況為:菲律賓以龍湖、金井、深滬、英林、青陽、陳埭等鎮(街道)為多;新加坡、馬來西亞以東石、安海等鎮(街道)為多;印尼則以羅山、安海、磁灶、池店等鎮(街道)為多。
“海外及港澳台地區晉江同鄉會”
●世界晉江同鄉總會世界晉江同鄉總會是福建晉江鄉親的全球性聯誼組織,於1997年5月1日晉江建市五周年慶典之際在晉江華僑體育館正式成立。其前身為1990年8月19日成立的亞洲晉江社團聯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