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零年的九月二十日是張小笛六歲的生日,而對於張小迪這個農村家庭來說吃飽飯才是最重要的,隻有吃飽飯才有力氣幹活,對於給孩子過生日這種事情似乎是從未聽說過的的。
小笛在外麵和他的小夥伴瘋玩著,對於一個不滿六歲的孩子來說他顯然不可能記得今天是自己的生日,對於小笛來說每天和小夥伴們一塊玩才是自己最開心也是最快樂的。
小笛的媽媽像往常一樣不停歇的忙活著喂豬、做飯、洗衣服,家裏需要做的事情太多太多了,對於孩子的看管完全是“放養”式的。小笛的爸爸在田裏忙活著收割稻穀,一家人的重擔從爸爸和爺爺分家之後便壓在了他的身上。爸爸是家裏的頂梁柱,小笛眼中的好爸爸,妻子眼中的好丈夫,女兒心目中的好榜樣。
孩子的世界永遠是無憂無慮的,沒有利益上的糾紛也不會因為誰家裏窮而瞧不起誰。對於玩,小笛的鬼點子那可就太多太多了。一天小笛對小夥伴小凱說:“咱們去找點有意思的事情做做吧!不然我們現在太沒意思了。”小凱是隨叫隨到的跟屁蟲,聽小笛這麼說便馬上響應起來。兩個小鬼在角落裏“嘰裏咕嚕”的商量起來.
商量過後兩個孩子抱在一塊“哈哈哈”的笑起來,顯然他們是在計劃自己所要做的“壞事”而笑了起來。兩個孩子輕手輕腳的進入到了鄰居“顧爺爺”的院子裏,隨後便聽到了“撲哧~~~”的一聲響,自行車的輪胎慢慢的憋了下去,兩個孩子對此還未善罷甘休他們又把自行車的另一個輪胎的汽給發了,又是一聲“撲哧~~~”的響,兩個孩子拔腿就跑,在跑到很遠以後累蹲在牆角大口大口的喘著粗氣。隨後傳來了顧爺爺那遠遠的罵人聲回蕩在大街上.
孩子們的世界總是豐富多彩的,他們永遠都能夠找到很好玩的地方去玩,他們也永遠都能夠找到他們認為有意思的事情去做。
小笛的童年似乎從來沒有過姐姐丹丹的身影,小笛有小笛的世界,姐姐丹丹有她自己的世界,他們彼此都不在一塊玩,而這種交集一直等到他們都成年了才重合。
姐姐上小學去報名的那天小笛也吵鬧著也要跟著姐姐去學校,可是媽媽說他年紀還小學校是不會要他的,這一天讓小笛感到很失望。雖然如今到處都不缺少幼兒園可是在九十年代初的中國農村還不時興上幼兒園,當年能上幼兒園幾乎是城市裏孩子的專利,對於農村孩子誰家有多餘的錢送他們去上幼兒園呀!不能上幼兒園,上小學年齡又不夠,除了玩沒有別的事可做。
沒過幾天小笛便對上不上不上幼兒園和小學失去了興趣,他關心的是怎麼樣玩的有意思怎麼樣玩的盡興。在農村這片神奇土地上有太多的神奇而有意思的事情等待著孩子們去發現,去發掘了,在青山綠水之中,在田間地頭之上到處都可以成為他們的遊樂場,到處都是他們打鬧的“戰場”,累了躺在稻穀堆裏,渴了偷一個山上的桃子吃。
小笛的家鄉“趙塘”是一個美麗的小鄉村,那兒有山,有水,對於這些東西都是他們遊戲的寶藏。小笛的爺爺是當地的鎮長,生活過的相對於小笛家來說要好的多,爺爺家每天都少不了好菜吃而小笛家每天都隻有那些自家種的蔬菜,而這一切都在小笛幼小的心靈卻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烙印。
對於大多數家庭來說能夠吃飽飯就已經很滿足了,雖說改革開放已經二十多年了可是實際情況是絕大多數的農民的生活依然過的清苦。但是吃飯問題並不會影響到孩子尋找遊戲的腳步,孩子終究是孩子,他們隻要有人對他們好其實他們就已經很開心了,對於好吃的和好玩的玩具在那個年代的孩子的占有欲望遠沒有現在的孩子要來的強烈。
快樂,對於孩子們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小笛每天都能找到好玩的和有意思的事情去做,童年除了吃不好很穿不好其它的一切都讓小笛很快樂,對於快樂無需多言!
一天,在上學前班的小笛放學回到家中得知爸爸找到工作了,通過省城姑婆的關係幫爸爸找到了一個鎮上電力工司的職務。這對於全家來說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這一天家裏破天荒的買來了豬肉、魚、豆腐等平時難得一見的菜來慶祝爸爸找到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