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7.上場前的咳嗽(1 / 1)

《群英會》第一場周瑜坐帳,要中軍請魯大夫進帳。中軍走到台口:“魯大夫進帳!”五十年代我在北京看這出戲,是由譚富英扮演魯肅。他在幕後一聲咳嗽:“嗯哼。”台前立刻一陣掌聲。隨後魯肅上場,自然又是掌聲。魯肅見過周瑜,周要魯代傳一言,請諸葛先生上場。魯肅走到台口:“有請諸葛先生!”扮演諸葛亮的是馬連良,他在幕後一聲咳嗽:“嗯哼。”台前又是一陣掌聲。隨後馬連良上場,掌聲更加熱烈……試問這許多人物自何處而來?這問題曾難倒了許多人。曾有人這樣回答:“從其出處而來。”這不是廢話嗎?可這出處又究竟在何處?比如魯肅這樣的官職,需要在帳外等候周瑜特意傳點?諸葛亮是在館驛歇息,能夠聽得見魯肅在帳外這一聲“有請”?如果您是位沒經驗的觀眾,盡可以為這個或那個人物,想出諸多的出處。但無論是哪一個,您又不好強迫別人就一定得聽您的。所以,一個初步的回答可以是“無”,因為您實在弄不清他準確的出處,所以就隻好是“無”了。但譚先生與馬先生,憑著他們的經驗與技能,逐漸讓沒經驗的觀眾變成有經驗的觀眾,於是那“無”也就慢慢變成了“有”。譚富英幕後咳嗽,觀眾立刻知道,譚先生站在側幕旁邊呢!隨後馬先生一咳嗽,想必馬先生也站在側幕旁邊呢!等到譚、馬穿著戲裝陸續上場,他們立刻是他們扮演的人物了,觀眾踏實下來,都立刻進“戲”了。如果下一次還看這一出戲,如果還是他們二位主演,那麼觀眾從幕後第一聲咳嗽開始,大約就能看見他們的扮相了。所以說,這一聲聲的咳嗽,不僅僅是來自台後的一個信號,更是著名演員給觀眾帶來的一種受歡迎的心象。

上海周信芳有些戲是舞蹈著上場的。我在幕後看到過麒派弟子的演出,也是先咳嗽一聲,隨著鑼鼓的敲響,他們隨之做起了舞蹈身段,動作由小及大。這應該認作是一種“預熱”,最後他們帶著動作出場。這比較現代化了,這樣的出場,往往比咳嗽的信號更加明確。

記得五十年代中期,我有一次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看大合作戲《龍鳳呈祥》。馬連良扮演喬玄,第七場“佛殿相親”完了時,是吳國太乘車與四宮女下。隨後喬玄帶馬,同下。請注意,這是一個很平淡的下場,不應該有任何掌聲。但奇怪的是,就在馬連良下場的時候,台下觀眾忽然爆發出掌聲,而且越來越熱烈。我很納悶,心想這掌聲是給誰鼓的呢?下一場馬上開始,四宮女引導孫尚香上場,是梅蘭芳上場了!看來這種沒有咳嗽的預報,是勝似幕後的咳嗽的。

近年新編的新戲中,主要人物一般是不允許幕後先咳嗽再上場的。原因大概是怕演員自我膨脹,以人為的小動作攪了正常的劇情發展。不能說這樣的看法不對,但我們希望新戲中含有老戲的合理成分盡量再多一些。如果新戲演出的時間能長久一些,讓演員的聲名也盡量再大一些,即使幕後增加一些諸如咳嗽的小活兒,實際上是不會危害到新戲的。

Tip:书名会因各种原因进行更名,使用“作者名”搜索更容易找到想看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