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唱腔分為兩類,一是敘事,二是抒情。敘事之唱節奏較快,抒情之唱節奏較慢。當然,在唱腔多的劇目中,最好能有敘事與抒情相結合的唱段。京劇《二進宮》,通篇幾乎都是唱,它也企圖把敘事與抒情結合起來,盡管做得並不好,但這出戲仍然久演不衰。這其中總會有些緣故。
外國人習慣聽歌劇,歌劇的聲腔分為男女二部,男部分成男高音、男中音與男低音,女部分成女高音、女中音與女低音。這兩組三個聲部一交叉,於是形成許多的組合。隻要是組合“好了”,就有人喜歡,就會有人聽。其實,中國京劇的聲腔也很相似,但它不是簡單分成男女兩個聲部,而是按照行當的區分,流變出更多的花樣。就說這出《二進宮》,其中主角三個人,涉及老生、青衣、花臉這樣三個最主要的行當,即使外行聽來,也覺得聲部飽滿,值得一聽。再者,當年每個行當中能人甚多,旦不同人物(連同音色)做出不同組合,那花樣就更多了。在英(老生)、金少山(花臉)與張君秋(青衣其他老生如楊寶森等,其他花臉如王泉奎等,其他青衣如程硯秋等,都不時“摻雜”進來,形成諸多的“變格”。那三位“正選”,加上這三位“變格”,再加上那諸多的“等”,就真讓觀眾應接不睱了。這樣一來,盡管此劇在敘事方法上並不可取,可單單從聲腔去“聽”,就已經很豐富了。
京劇唱腔集中之後,就要求演員不要平鋪直敘,而是要抓住重點,在重點上一波三折,以求蕩氣回腸。《二進宮》本來以敘事為主,最怕通篇都是“白開水”,真那樣就糟了,觀眾很快就會“起堂”(退場)。高明的演員善於尋找並突出重點的唱腔,在“點”上尋求爆發。我們聽一聽過去的唱片,就知道演員的即興發揮是多麼“厲害”。越是遇到強勁的對手,關鍵處一鉚勁兒,爆發力就出來了。高興時再使點小腔兒,再加上胡琴配合得嚴絲合縫,那就完美無缺了。
這出戲是京劇中很有名的折子戲,其實它前邊還可以再加上《大保國》與《探皇陵》兩折,老生要一人唱第一與第三兩折,而花臉最累,要連續演唱三折。而三十年代炙手可熱的花臉金少山生性懶惰,一向逃避連演三折的演出。於是,他越是躲避,邀請他的人便越覺得“情急”,於是就發生了許多的逸事。
這些,也就越發增加了這出情節平淡的唱工戲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