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2.“忠孝節義”不可怕(1 / 1)

過去幾十年中國人自己捆住自己的手腳了,經常說“忠孝節義”是封建道德,是很壞的東西。而京劇中鼓吹“忠孝節義”的例子就很多,比如《姚期》一劇當中,姚期本人召集全府仆人來到自己麵前,訴說著自己全家的悲劇命運,一字一哽咽:“臣為君死,乃是一忠;子為父死,乃是一義;妻為夫死,乃是一節;難得你們大家為我而死,成全老夫一家一個義字!如此請上,受我全家一拜……”演員裘盛戎帶著哭音念到這裏,挪動老邁的腳步,哆嗦著身子將拜未拜之時,全場觀眾無不動容。老實說,傳統京劇能夠萌生這樣的劇場效果,應該說還是不多見的。大概也正因為這“不多見”,才驚動了國務院。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京劇團出訪香港之前,反複審查了各個劇目。對於《姚期》的這段話白,既要把“忠、孝、節、義”這四個字堅決拿掉,又要讓這段話依舊感人一一於是,這可大費了事啦。您想,整個劇情一點沒動,姚期依然還是他那個人的思想邏輯,現在忽然拿掉了這段話,你讓他另外說些什麼?但劇團必須服從命令,他們一遍遍地改,一遍遍請示總理,最後總理反複征求意見,覺得再沒什麼更高明的辦法,於是也就通過了。為什麼會有這樣的修改呢?因為當時的香港還沒回歸,國家生怕這些封建思想會給社會主義祖國抹黑。其實從社會發展史來看,香港當時是資本主義社會,為什麼要怕封建主義呢?對於資本主義來說,封建主義是落後與不堪一擊的,行為都不怕,還怕思想嗎?

隨著新時期的到來,中國開始與世界接軌,我們才終於看到國門之外的真實情況。世界真多元,其實也真沒什麼可怕。在今天的世界上,什麼製度都有,想變更一點點都不容易。各自忠於各自的製度,讓各自的社會形態和平地保持下去,這至少是近期諸多國家的目標。在這個大目標下,人民多一些安定,少惹一些麻煩,就成為各個政府的首要職能。在內地,在香港,在所有能欣賞京劇的地區,讓人民能靜靜地欣賞馬、譚、張、裘為主角的京劇演出,就已經是極大的美事了,還何需一遍遍地自我麻煩、沒事找事呢?

我在中國京劇院工作期間,著名編劇範鈞宏老師也多次跟我講:“有一出老戲叫《九更天》,表演上別提多好了,馬(連良)先生從前老演它,我也學過。可惜嚴格來說,它當中有封建主義的奴隸道德,如不認真修改,隻怕沒辦法上舞台……”我一直記得這話。不久範老師去世,這話慢慢淡了。又過了若幹年,北京市東城區工人俱樂部京劇隊一次假日演出,劇目竟然就是這《九更天》。一聽說這消息,我大老遠跑去看了。觀摩之前還與他們京劇隊的領導談到改編問題。那領導說:“我們動了動本子,也就是勾抹了幾筆。至於戲裏的那些技巧,比如滾釘耙之類,我們全部保留……”我沒言語,就專心看戲了。主演是馬先生的一位私淑弟子,演得很認真。台下都是老工人,有幾位還被感動得掉淚。我看完又仔細想過:真沒覺出有什麼問題啊!今天回想,是我們自己“多事兒”,或者是“沒事兒找事兒”,因此才不斷“庸人自擾”了。記住:這是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