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有忙的時候,也有閑的時候。一般來說,都是由忙到閑。初期,這一批藝人要生活,要趕場,整月整年忙忙碌碌,奔波不停,等這門藝術大抵確立了,等它在社會大市場上也有了地位,這批藝人就比較幸運了。而看它的人對之也比較關注了,甚至要代替藝人去設身處地想一想這門藝術的發展前途,並且運用自己的力量(也包括美學觀點)去影響這門藝術了。京劇自從由城鄉結合部進入城市之後,就遇到了這種命運。最初是被動與不自覺的,後來就變成主動與自覺的了。
京劇的出現,正好趕上了一個“空白”。在它出現之前,劇壇還沒有在藝術上超過它的劇種。京劇的前身有好幾個:徽劇、漢戲、昆曲以及其他,這些劇種都相對簡單,哪個也不具備後來京劇的那種綜合性。從這個意義上說,京劇真是橫空出世了。
而城市人及皇朝也都有足夠的悠閑,喜歡更願意幫助京劇變成讓自己更加悠閑的一個劇種。於是,戲園子中在膝蓋上叩著節拍的戲迷出現了,在大街上旁觀富連成小學員排隊行走的戲迷出現了,大批湧上街頭觀看譚鑫培、楊小樓出殯的閑人出現了,甚至連西太後在其優遊養生的頤和園中,也不時召集最優秀的藝人成為“內廷供奉”。是全社會的努力,再加上藝人自己的用心,讓京劇與中國傳統文化掛上了鉤,在各方麵都逐漸講究起來。京劇不再將就了,它要求自己講究了,隻有講究了,才是自己安身立命的價值。梅蘭芳演出的早期,1916年開始的十八個月當中,他排演了四類不同性質的劇目,這應該是他最忙的時候了。可後來他成了很大的名,他變成了梅博士,變成了全中國人民引以為驕傲的藝術權威,他生活才安定下來,每分每秒的意義才更明確下來。他越是閑了,其藝術生命的價值也才越發顯現出來。
忙的藝術,盡管可能會一時大紅大紫,但最終不免衰落低迷。而隻有由忙轉閑了的藝術,才能逐漸增加其古典性,才能長踞曆史長河中的一隅,成為所在國家、地域、民族的象征。回想地球上的這些國家,最初的文明是從哪兒來的?那些忙的藝術可能幫助過國家之間的遷徙、建設與戰爭,當這些興亡之事慢慢淡漠了之後,地球上的秩序相對穩定下來,人們需要更多的歡娛一一藝術來到這時,也就有了由忙轉閑的可能。目前,一些急需在經濟上起飛的國家,往往注重藝術的忙,而經濟已然騰飛,社會需要在深層次上穩定的國度,則需要藝術的由忙轉閑。我希望,由忙轉閑,由將就變講究的藝術,能夠早一些在我們國家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