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驚蟄都來吃海蜇吧!(1 / 1)

今年的3月5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的驚蟄。隨著驚蟄節氣的到來,雖然雨水還會不定時的繼續,但是春回大地的序幕也隨之拉開。養生保健專家提醒讀者朋友們注意,在驚蟄時節,除了注意食療保健,還要預防蟲類出沒,以免不小心對身體造成傷害。

海蜇皮做“雪羹湯”預防“驚蟄”血壓高

驚蟄節氣,大地回溫,農曆二月的春風也漸漸吹拂起來,但是春風易引動我們人體的肝陽,容易肝風、肝火妄動,易引起心腦血管病及高血壓病。此外,乍暖還寒的時候還容易誘發感冒,而感冒之後最難受的症狀之一就是多痰。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紫金館食療專家郭海英教授介紹說,中國是最早食用海蜇的國家,晉代張華所著《博物誌》中就有食用海蜇的記載。中醫食療學認為,海蜇有清熱解毒、化痰軟堅、降壓消腫之功。這個時候大家食療保健不妨吃些海蜇搭配的食物,比如雪羹湯等。

郭海英教授介紹說,雪羹湯在清代醫書《古方選注》中就有記載,主要的原料有海蜇120g,荸薺360g(連皮)。具體做法是加水煎至濃稠。空腹頓服或分2次服。用於陰虛痰熱,大便秘結等症狀。現在用於輔助治療原發性高血壓,對早期患者更為適合。

“九九”豔陽天來到出門謹防蟲叮咬

驚蟄節氣有句諺語叫“春雷響,萬物長”,驚蟄時節正是大好的“九九”豔陽天,氣溫回升,雨水增多。這個時候還有一個民諺叫做“春雷驚百蟲”,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大地回春,天氣變暖才是使它們結束“冬眠”,“驚”而出洞的原因。南京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皮膚科專家杜長明主治中醫師提醒大家,驚蟄節氣時溫暖的氣候條件利於多種蟲類的蘇醒和活動,外出踏青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草叢、樹叢間的蟲類動物,以免不小心觸碰到損害皮膚甚至對身體造成其他更大的傷害。

杜長明主治中醫師提醒大家,外出踏青最好帶一些堿性肥皂和抗過敏的外用藥物,萬一被被昆蟲咬傷後,首先用堿性液體衝洗傷口,再塗抹抗過敏的藥膏以消除疼痛。另外,在野外旅遊,特別是在林區和山區時,應注意自我保護,要穿長袖衣和長褲。如果發現有蟲叮咬或皮膚有紅斑,應及時到醫院檢查,千萬不要麻痹大意。

驚蟄吃梨好處多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表示農曆二月,春雷開始震響,大地回春,氣候變暖,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昆蟲將蘇醒過來開始活動,所以就把這個節氣叫驚蟄。《素問》中將驚蟄分為三候,每一候為五天,“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描述的是桃花紅、李花白,黃鶯鳴叫燕飛來的景象,標誌著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將進入春耕時期。

傳統醫學認為,春屬木,入味為酸,對應五髒為肝,順應自然界生長生發之規律,春季容易肝風、肝火妄動,易引起心腦血管病及高血壓病。春季養生調肝要通過潤肺健脾的方法。

我國民間素有“驚蟄吃梨”的習俗。梨者性寒、味甘,入肺、胃經,有清熱養陰,利咽生津,潤肺止咳化痰的功效,驚蟄時天氣乍暖還寒,氣候仍然比較幹燥,很容易使人口幹舌燥、咽痛音啞,由於一些細菌開始活動繁殖,就容易患呼吸道疾病,表現為咳嗽咳痰,梨既可以生津潤肺,又可以止咳化痰,且含豐富的果酸、鐵質、維生素A、維生素C等,特別適合這一季節食用。但因其性質寒涼,不宜一次食用過多,否則反傷脾胃,對於脾胃虛寒或者血糖偏高的人,則不宜食用生梨。

下麵簡要介紹一些梨的食用方法:

1、榨汁食用:取生梨,去核,去皮,榨汁後取1杯約400毫升,加入冰糖10克、胖大海1枚,煮後服用,有潤肺生津、利咽開音的功效;將生梨、蓮藕一同榨汁後兌蜂蜜飲用,有健脾、清心、潤肺的功效。

2、蒸熟後食用:生梨1個,川貝母3克,冰糖10克。梨去核後,把川貝母3克研成細粉及冰糖10克放入梨中,放在蒸鍋內蒸45分鍾後取出食用,潤肺止咳化痰之力更強。

3、煮水食用:切片後與冰糖、川貝母、銀耳同煮,有健脾潤肺止咳的功效。

適合春季養生的具有潤肺健脾功效的食物還有枇杷、百合、銀耳、蓮藕、山藥、大棗等,藥物有沙參、麥冬、玉竹、黃精等,在自身體質合適的情況下,春季常食用上述藥食物對健康會大有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