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驚蟄需要慎防感冒(1 / 3)

每年公曆3月5日左右為驚蟄節氣。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驚醒蟄伏於地下冬眠的昆蟲。驚蟄時節,氣溫和地溫都逐漸升高,土壤開始解凍,我國大部分地區都已進入春耕季節。今日,正是驚蟄。

氣象:氣溫回升但乍暖還寒

驚蟄的意思是天氣回暖,春雷始鳴,而今年未到驚蟄時,我區多地春雷已經響起。

廣西氣象服務中心的氣象專家介紹說,按照氣象資料顯示,今年1~2月份我區氣溫偏低,日照偏少,根據以往與此天氣相似的年份的氣候規律分析,今年驚蟄節氣雖然陰雨天氣仍較多,但大部地區雨量偏少。

氣溫相比上個節氣將有明顯回升,但將呈現乍暖還寒的現象。從驚蟄當天至6日,我區大部地區天氣較為暖和。

除了氣溫變化,驚蟄的雷鳴聲也將逐漸增多。氣象專家表示,由於今年驚蟄節氣冷暖空氣仍比較活躍,預計雷雨天氣可能頻繁出現。不過,專家根據實際天氣情況分析說,雷電危害應該不是很嚴重。但要注意的是,當雷雨出現時,偶爾伴發的冰雹、大風等強對流天氣可能產生較大危害。因此,大家仍需注意預防。

養生:注意預防流行性疾病

“春季養生,要早睡早起,遵循自然規律。”南寧市中醫院婦產科主任、副主任醫師鍾潔介紹說,春天太陽出來得早,落下得也早,人就應該早睡早起。

“驚蟄過後,天氣會逐漸變暖。”鍾潔說,但此時早晚氣溫變化大,應該注意“捂”,就是不要太快將厚重的棉衣脫下,而應該漸漸減少衣物,注意預防感冒。另外,流感、流腦、水痘、帶狀皰疹、流行性出血熱等在這一節氣都易流行爆發,因此要嚴防此類疾病。

飲食:宜食清淡忌食酸辣

在飲食上,鍾潔介紹說,宜多吃富含植物蛋白質、維生素的清淡食物,少食動物脂肪類食物,可多食鴨血、菠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藥、蓮子、銀耳等食物。

現代流行病學調查證實,驚蟄屬肝病的高發季節。驚蟄時節飲食起居應順肝之性,助益脾氣,令五髒和平,多食用一些新鮮蔬菜及蛋白質豐富的食物,增強體質抵禦病菌的侵襲。

南寧人比較喜歡吃醃製的酸味食物,有關專家則建議,春季少吃酸辣食物。自治區人民醫院中醫科副主任醫師張誌民提醒,春季飲食應該以清淡為主,酸辣食物還是少吃為好。因為酸味主收,而春季人的機體主要是生發,這兩個特性相衝。

民俗:驚蟄與蟲子有關係

驚蟄雷動,百蟲“驚而出走”,從泥土、洞穴中出來,於是蟲蟻開始活動,逐漸遍及田園、家中,或殃害莊稼,或滋擾生活。因此驚蟄期間,各地民間均有不同的除蟲儀式。

客家民間則以“炒蟲”方式,達到驅蟲的功利目的。驚蟄這一天,一些地區要吃炒豆。在少數民族地區,廣西金秀的瑤族在驚蟄時家家戶戶要吃“炒蟲”,“蟲”炒熟後,放在廳堂中,全家人圍坐一起大吃,還要邊吃邊喊:“吃炒蟲了,吃炒蟲了!”盡興處還要比賽,誰吃得越快,嚼得越響,大家就來祝賀他為消滅害蟲立了功。其實“蟲”就是玉米,是取其象征意義。

農諺“到了驚蟄節,鋤頭不停歇。”到了驚蟄,中國大部地區進入春耕大忙季節。真是:季節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大部分地區驚蟄節氣平均氣溫一般為12攝氏度至14攝氏度,較雨水節氣升高3攝氏度以上,是全年氣溫回升最快的節氣。日照時數也有比較明顯的增加。但是因為冷暖空氣交替,天氣不穩定,氣溫波動甚大。華南東南部長江河穀地區,多數年份驚勢期間氣溫穩定在12攝氏度以上,有利於水稻和玉米播種,其餘地區則常有連續3天以上日平均氣溫在12攝氏度以下的低溫天氣出現,不可盲目早播。

驚蟄雖然氣溫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卻有限。華南中部和西北部驚蟄期間降雨總量僅10毫米左右,繼常年冬幹之後,春旱常常開始露頭。這時小麥孕穗、油菜開花都處於需水較多的時期,對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為影響小春產量的重要因素。植樹造林也應該考慮這個氣候特點,栽後要勤於澆灌,努力提高樹苗成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