楔子在中國古代,特別是晚晴時期,鬼神之學最為興盛。然而這種興盛卻並非道統之興盛。因為其中更多的是封建迷信的騙人把戲泛濫,而真正的玄學卻在消亡之中。不過在十萬大山的烏蒙山中,曾經的蠻荒之地,由於偏遠,且緊接巴蜀,山川秀麗,成了眾多高人的隱匿之所。其中有正宗的道家,佛家,陰陽家,還有巫蠱師,禦鬼師等旁門左道,就連湘西的趕屍之人也在此處留下過蹤跡,在這個巴蜀咽喉中可謂盛極一時。這也為西學東漸時,乃至後麵的大運動中保留了火種。
而在老百姓心中,這些人都是與鬼神打交道的,所以在此統稱他們為鬼神大道。它們或開山立派,或行走於巴蜀雲貴之間,留下了許多不為人知的故事。
深秋傍晚,蓄滿水的朱提壩子,各種水鳥或飛或啼,映著夕陽,本是一派絕美的秋景。然而在山腳的泥道上一輛馬車飛馳,顯得急促了些。
新月初上,在箐口塘的山坳裏一座大院的門前,馬車停了下來。從車上下來一個清瘦卻又十分精神的老頭。侯在簷下的門子急忙迎了下來。“先生,快請。老爺等候多時了。”旋即領著老頭從側門進了去。
院子用青磚鋪地,正中一個風水池子,繞過池子,一個約莫四十多歲的中年男子焦急的踱來踱去,見了來人,領進正屋分賓主坐下,奉了茶。中年人開口道:“徐叔,爺爺恐怕是不行了。”“命書我已經帶來了,你確定要翻?命書一動三月之內啊。”老頭壓了口茶問。中年人猶豫了一番說:“翻吧。大夫說就在這兩天了。”“也罷,早做準備也好。”
說罷,老頭從懷裏掏出一個一尺見方的黒木匣子,夾子裏又是一本包裹著黃布的古書,上麵用古篆文寫著《生死命書》四個大字。從破舊的頁麵可知,這本書有些年月了。隨即,老頭把書放在供桌上,作了個揖,把早已經準備好的茶,酒灑在地下,中年人趕緊焚了一疊“豐都萬貫鈔”。隻聽老頭念道:“生死一動,三月必殞,即我鬼道,奉請通靈。”
“姓名”
“李國天”
“生辰”
“戊子,辛醜,甲寅,丁寅”
忽然一陣陰風襲來,兩人均打了個寒顫。而原本空無一物的扉頁上卻慢慢的顯現出一行小字“三日後,子時。”
老頭看罷說:“三日後。子時。沒折了正壽。”中年人聽說自己的祖父隻有三日可活了,神情黯淡了許多。說:“辛苦徐叔了。看來還要麻煩徐叔再耽擱幾日,幫著看看吉地。”
“唉,世侄,生死有命富貴在天,老太爺這一生叱吒風雲,而今也算善終了。”老頭安慰道。
“爺爺這一生確實不平凡,唉!徐叔,你一路勞頓,辛苦了。酒菜,客房已交下人備下。用飯後,早點休息吧。”中年人說道。
老頭搖了搖頭一邊把書收好一邊道:“我先去看看老太爺吧。”
“也好。隨我來。”旋即領著老頭轉入後院正屋,看了看病榻上奄奄一息的老頭。約莫一盞茶的工夫又轉入偏廂房,吃了些酒菜,睡下。一夜無話。
次日清晨,紅通通的大橘子——太陽早已經掛在了東麵山巔的樹梢上了。或許是秋天的緣故,清冷了許多,地上滿是枯枝落葉,還有一層薄薄的霜花。
箐口塘,三麵環山,形成了一個“太師椅”的特殊地勢,又因為出口左側有一個大泉眼,形成水窪,故名“箐口塘”。一行三個人影在山頭上走走停停,時不時拿出墨鬥,羅盤測量一番。最後在“太師椅”的正中心上停了下來。
老頭四顧一圈道:“世侄,就此處吧。此地確確實實是一個風水寶地啊。你看身後從脈,左右有勢,前方高台。真是一個風水寶地啊。”
中年人從侍從手中接過水杯,喝了一口道:“徐叔,這是我李家遷居於此的第一處墳塋,將來可是要做祖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