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
我出家以來,在江浙一帶,並不敢隨便講經或講律,更不敢赴什麼傳戒的道場。其緣故是:因個人感覺著學力不足。
三年來,在閩南雖曾講過些東西,自心總覺非常慚愧的。這次本寺諸位長老,再三地喚我來參加戒期勝會,情不可卻,故今天來與諸位談談,但因時間匆促,未能預備,參考書又缺少,兼以個人精神衰弱,擬在此共講三天。
一
今天先專為求援比丘戒者講些律宗曆史,他人旁聽雖不能解,亦是種植善根之事。
為比丘者,應先了知戒律傳入此土之因緣,及此土古今律宗盛衰之大概。
由東漢至曹魏之初,僧人無歸戒之舉,唯剃發而已。魏嘉平年中,天竺僧人法時到中土,乃立羯磨受法,是為戒律之始。當是時,可算是真實傳授比丘戒的開始。漸漸達至繁榮時期。
大部之廣律,最初傳來的是《十誦律》。翻譯斯部律者,係姚秦時的鳩摩羅什法師。廬山淨宗初祖遠公法師亦竭力勸請讚揚。六朝時此律最盛於南方。
其次翻譯的是《四分律》,時期和《十誦律》相去不遠,但遲至隋朝乃有人弘揚提倡,至唐初乃大盛。
第三部是《僧祇律》,東晉時翻譯的,六朝時北方稍有弘揚者。
劉宋時繼《僧祇律》後有《五分律》,翻譯斯律之人,即是譯六十卷《華嚴經》者。文精而簡,道宣律師甚讚,可惜罕有人弘揚。
至其後有《有部律》,乃唐代武則天時義淨法師的譯著。即是西藏一帶最通行的律。當初義淨法師在印度有二十餘年的曆史,博學強記,貫通律學精微,非印度之其他僧人所能及,實空前絕後的中國大律師。義淨回國,翻譯終畢,他年亦老了,不久即圓寂。以後無有人弘揚,可惜可惜。此外諸部律論甚多,不遑枚舉。
關於《有部律》,我個人起初見之甚喜,研究多年。以後因朋友勸告,即改習《南山律》。其原因是:《南山律》依《四分律》而成,又稍有變化,能適合我國僧眾之根器。故現在我即專就《四分律》之曆史,大略說些。
唐代是《四分律》最盛時期。以前所弘揚的是《十誦律》,《四分律》少人弘揚。至唐初《四分律》學者乃盛,共有三大派:
(一)相部律依法礪律師為主;
(二)南山律,以道宣律師為主;
(三)東塔律依懷素律師為主。
法礪律師在道宣律師之前,道宣曾就學於他。懷素律師在道宣之後,亦曾親近法礪、道宣二律師。斯律雖有三大派之分,最盛行於世的可算《南山律》了。南山律師著作浩如淵海,其中《行事鈔》最負盛名。是時任何宗派之學者皆須研《行事鈔》。自唐至宋,解者六十餘家,唯靈芝元照律師最勝。元照律師尚有許多其他經律的注釋。元照後,律學漸漸趨於消沉,罕有人發心弘揚。
南宋後,禪宗益盛,律宗更無人過問,所有唐宋諸家的律學撰述數千卷悉皆散失。迨至清初,惟存南山《隨機羯磨》一卷。如是觀之,大足令人興歎不已。明末清初,有藕益、見月諸大師等欲重興律宗,但最可憾者,是唐宋古書不得見。當時藕益大師著述有《毗尼事義集要》,初講時人數已不多,以後更少,結果成績頹然。見月律師弘律頗有成績,撰述甚多,有解《隨機羯磨》者,毗尼作持,與南山頗有不同之處——因不得見南山著作故。此外尚有最負盛名的《傳戒正範》一部。從明末至今,傳戒之書,獨此一部。傳戒尚存之一線曙光惟賴此書。雖與南山之作未能盡合,然其功甚大,不可忽視!但近代受戒儀軌又依此稍有增減,亦不是見月律師《傳戒正範》之本來麵目了。
南宋至清七百餘年,關於唐宋諸家律學撰述可謂無存。清光緒末年,乃自日本請還唐宋諸家律書之一部分。近十餘年間,在天津已刊者數百卷。此外《續藏經》中所收尚未另刊者,猶有數百卷。
今後倘有人發心專力研習弘揚,可以恢複唐代之古風。凡藕益、見月等所欲求見者,今悉俱在。我們生此時代,實比藕益、見月諸大師幸福多多!
但學律非是容易的事情。我雖然學律近二十年,僅可謂為學律之預備,窺見了少許之門徑,再預備數年,乃可著手研究。以後至少須研究二十年,乃可稍有成績。奈我現在老了,恐不能久住世間,很盼望你們能發心專學戒律,繼我所未竟之誌,則至善矣!
我們應知道,現在所流通之《傳戒正範》非是完美之書,何況更隨便增減。所以今後必須恢複古法乃可。此皆你們的責任,我甚希望大家共同勉勵進行。
二
今天續講三皈、五戒乃至菩薩戒之要略。
三皈、五戒、八戒、沙彌沙彌尼戒、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等,就普通說,菩薩戒為大乘,餘皆小乘。但亦未必盡然,應依受者發心如何而定。我近來研究《南山律》,內中有雲:“無論受何戒法,皆要先發大乘心。”
由此看來,那有一種戒法專名為小乘的呢?再就受戒方法論,如三皈、五戒、沙彌沙彌尼戒,皆用三皈依受;至於比丘比丘尼戒、菩薩戒,則須依羯磨文受;又如式叉摩那,則是作羯磨與學戒法,不是另外得戒與上不同。再依在家出家分之,就普通說,在家如三皈、五戒、八戒等,出家如沙彌、比丘等。實而言之,三皈、五戒、八戒,皆通在家出家。
諸位聽著這話,或當懷疑,今我以例證之。如明代靈峰藕益大師,他初亦受比丘戒,後但退作三皈人。如是言之,隻有三皈,亦可算出家人。
又若單五戒,亦可算出家人。因剃發以後,必先受五戒,後再受沙彌戒。未受沙彌戒前,隻是五戒之出家人。故五戒通於在家出家,有在家優婆塞出家優婆塞之別。例如明代藕益大師之大弟子成時、性旦二師,皆自稱為出家優婆塞。成時大師為編輯《淨土十要》及《靈峰宗論》者,性旦大師為記錄《彌陀要解》者,皆是明末的高僧。
八戒何為亦通在家出家?《藥師經》中說:比丘亦可受八戒。比丘再受八戒,為欲增上功德故。這樣看起來,八戒亦能於僧俗。
以上略判竟。以下一一分別說之。
三皈:不屬於戒,僅名三皈。三皈者——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未受以前,必須了解三皈道理,並非糊裏糊塗地盲從瞎說。如這樣子皆不得三皈。
所謂三寶,有四種之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