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其遊止:指輞川山穀的遊止,非王維別業之遊止。遊止,遊息之地。〔2〕裴迪:見《春日與裴迪過新昌裏訪呂逸人不遇》題解。《舊唐書·王維傳》:“維……得宋之問別墅……與道友裴迪浮舟往來,彈琴賦詩,嘯詠終日。嚐聚其田園所為詩,號《輞川集》。”王維《輞川集》諸絕句裴迪均有同詠,載於《全唐詩》卷一二九。〔3〕家:動詞,居住。〔4〕空:隻。昔人:輞川原為宋之問別業,“昔人”當指之問。

華子岡

飛鳥去不窮,連山複秋色。

上下華子岡,惆悵情何極〔1〕!

題解

華子岡,輞川山穀東西兩側都是連綿的群山,據王維《輞川圖》(明刻石本,凡七石,現藏藍田縣文管所),華子岡是輞川山穀中段東側的一座山峰,屬於自然景觀。這首詩上截寫登華子岡所見景色,以大筆勾畫出寥闊無盡的境界;下截寫情,抒發由空間的無窮觸發的無限惆悵之情,兩者互相融合。

注釋

〔1〕何極:意謂不盡。

文杏館

文杏裁為梁〔1〕,香茅結為宇〔2〕。

不知棟裏雲,去作人間雨〔3〕。

題解

文杏館,據石本《輞川圖》,文杏館是輞川山穀南段東側山腰的幾座亭子,其四周有圍欄。文杏,即銀杏。《西京雜記》卷一:“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杏二:文杏、蓬萊杏。”注:“材有文采者。”此詩首二旬以文杏、香茅兩種植物,突出了文杏館的芳潔精美;末二句以棟裏雲彩飛到人間化而為雨的優美想象,摹寫出文杏館的高遠、幽靜,猶如仙境一般。這兩句純用虛筆,能動人遐思,使人聯想到詩人清高脫俗的精神境界。

注釋

〔1〕“文杏”句:意本司馬相如《長門賦》:“刻木蘭以為榱兮,飾文杏以為梁。”〔2〕香茅:茅的一種,又名菁茅,生湖南及江、淮間,葉有三脊,其氣芬芳。宇:屋簷。〔3〕“不知”二句:寫文杏館之高。郭璞《遊仙詩七首》其二:“青溪千餘仞,中有一道士。雲生梁棟問,風出窗戶裏。”

斤竹嶺

檀欒映空曲〔1〕,青翠漾漣漪〔2〕。

暗入商山路,樵人不可知〔3〕。

題解

斤竹嶺,據石本《輞川圖》,斤竹嶺是輞川山穀南段東側鄰近文杏館的一處長著斤竹的山嶺。圖中的竹林四周無圍欄,當屬天然景觀。斤竹,大概是當地出產的一種竹子,《重修輞川誌》卷二:“斤竹嶺,一名金竹嶺,其竹葉如斧斤,故名。”明顧可久評此詩雲:“模寫竹深處,正不在雕琢。”(《唐王右丞詩集注說》)後二句略作誇張,展現了竹林蓬勃旺盛的生機和幽深莫測的氣象。

注釋

〔1〕檀欒:竹美貌。《文選》左思《吳都賦》:“其竹則……檀欒嬋娟。”呂句注:“皆美貌。”映:遮蔽。空曲:指高峻險要的山峰。〔2〕“翠”句:謂風起處竹林裏蕩漾著綠色的波浪。漣漪(yī),水波紋。〔3〕商山:在陝西商州東南。唐時自長安赴襄陽的驛道,經由藍田縣城、藍田關、商山、武關等地。其中自藍田縣城至藍田關一段,有幾條通道可供行人選擇,輞穀即是這幾條通道中的一條,故雲“暗人商山路”。《長安誌》卷一六:“采穀……與輞穀並有細路通商州上洛縣(今商州)。”不可知:不能知。以上二句寫竹沐之幽深。

鹿柴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景入深林〔1〕,複照青苔上。

題解

柴(zhài):通“寨”、“砦”,即柵欄、籬障。鹿柴大概是山林中一處周圍有柵欄的養鹿的地方。本詩雖詠鹿柴,但並不是風景寫生式的作品,它著重表現的是詩人獨處於空山深林的感受。“空山不見人”,隻有“不見人”之人(即詩人自己)在,他聽到山穀中傳來人語的回響,看到一束夕陽的斜輝,透過密林的空隙,射在了林中的青苔上。詩人善於從紛繁變幻的自然景物中,擇取自己感受最深的某個側麵,加以細致入微的刻畫。雖然全詩畫麵極有限,筆墨極簡淡,卻創造出了一個寂靜清幽的境界,並流露了詩人沉浸在這一境界中的無限意趣,十分耐人尋味,故李東陽稱讚它說:“淡而愈濃,近而愈遠,可與知者道,難與俗人言。”(《麓堂詩話》)

注釋

〔1〕返景:落日的回光。《初學記》卷一:“日西落,光反射於東,謂之反景。”

木蘭柴

秋山斂餘照,飛鳥逐前侶。

彩翠時分明〔1〕,夕嵐無處所〔2〕。

題解

木蘭,落葉喬木,葉子互生,倒卵形或卵形,花大,內白外紫。柴,即“鹿柴”之“柴”。從石本《輞川圖》上看,木蘭柴與斤竹嶺相鄰,是山坡上的一片周圍有柵欄的木蘭林。這詩雖寫木蘭柴,卻並非木蘭柴具體景物的複製,而是攝取山間秋日夕照的短暫動人景象,予以突出的描繪,從而在讀者眼前展現出了一幅絢爛明麗的秋山夕照圖:秋山上的夕陽逐漸收斂它的餘光,歸林的烏兒聯翩相逐而飛,滿山的秋葉在夕陽中時或顯露其斑斕色彩,夕嵐不知什麼時候已消失得無影無蹤。秋色佳麗,美不勝收,詩人置身其中,心情是愉快的。這詩不但刻畫出了鮮明生動的景物形象,而且表達了詩人的主觀情意。它用景寫意,就像中國傳統的山水畫一樣。

注釋

〔1〕彩翠:指在秋天落日餘輝的映照下滿山秋葉顯露的斑斕色彩。〔2〕嵐(lán):山上的霧氣。無處所:指霧氣消散。宋玉《高唐賦》:“風止雨霽,雲無處所。”

臨湖亭

輕舸迎上客,悠悠湖上來〔1〕。

當軒對樽酒,四麵芙蓉開〔2〕。

題解

臨湖亭,欹湖上的一座亭子。這首詩詠臨湖亭,不寫亭子本身,隻說輕舟迎客,臨窗暢飲,以及湖蓮盛開,而臨湖亭上景色的美好動人,和詩人飲酒賞荷的雅興,讀者已可想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