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劉藍田
籬中犬迎吠〔1〕,出屋候柴扉〔2〕。
歲晏輸井稅〔3〕,山村人夜歸。
晚田始家食〔4〕。餘布成我衣〔5〕。
詎肯無公事,煩君問是非〔6〕。題。解
劉藍田,劉姓藍田縣令,名未詳。此詩《唐百家詩選》卷一作盧象詩,《全唐詩》重見王維集及卷八八二盧象詩補遺。按王維集諸本俱載此詩,《河嶽英靈集》、《唐文粹》亦皆錄作王維詩,當是。尋繹詩意,此詩應是維居輞川時所作;據《河嶽英靈集》錄此詩,它當作於天寶十二載(753)前。這是一首反映賦稅負擔過重、農民生活困苦的詩。詩人作此詩贈藍田縣令,目的是請他過問一下其中的是非,然卻以“山村人”向詩人訴說的口吻表述,所以顯得很委婉。注釋
〔1〕中:《河嶽英靈集》、《唐文粹》等作“間”。〔2〕候柴扉:在柴門前等候。所等候的對象,即下二句所寫歲末到藍田縣衙交納田稅夜間歸來的山村人。柴,《河嶽英靈集》、《唐文粹》等作“荊”。〔3〕晏:晚。井稅:田稅。〔4〕始:方,才。家食:家中的糧食。《易林·無妄》之《訟》:“不耕而獲,家食不給。”此句謂,晚熟之田的收獲,才成為家中的糧食。〔5〕餘布:指納調(唐時每丁每年需繳納一定數量的布或綾、絹等物,稱為“調”)後剩下的布。〔6〕詎(jù)肯:豈能。這兩句是山村人向詩人的訴說之辭,意謂並不求無公家之事(指向官府納稅之事),煩君過問一下其中的是非。二句盧象詩作“對此能無憶,勞君問是非”。
山中送別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1〕?
題解
此詩疑居輞川時所作。詩題趙注本等作《送別》。這首送別詩寫得明白如話而餘味悠長。詩人剛送走友人,即掩門獨思:明年春草又綠的時候,友人會不會回來?詩以“掩扉”的舉動,把送者的悵惘心情、寂寞神態表現了出來;而“歸不歸”的發問,又使人想見送者別時的依依不舍與別後的無盡思念。
注釋
〔1〕“春草”二句:語本《楚辭·招隱士》,參見《山居秋暝》注〔3〕。
輞川別業
不到東山向一年〔1〕,歸來才及種春田〔2〕。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燃〔3〕。
優婁比丘經論學〔4〕,傴僂丈人鄉裏賢〔5〕,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6〕。
題解
這首詩描寫作者離開輞川“向一年”後又回到輞川的愉悅心情。輞川的佳景使詩人心曠神怡;閑居田園,與通經論的高僧、隱居鄉裏的賢者往返,也使詩人感到非常愉快。王維的所謂亦官亦隱,實際是做官的時候多而隱居的日子少,所以他一旦有時間回到輞川,一種發自內心的愉悅感情便油然而生。詩裏“雨中”二句狀輞川佳景,非常注意表動態字的錘煉,下一“染”字、一“燃”字,就化靜景為動景,使整個畫麵清新鮮潤,藝術形象更活躍生動。
注釋
〔1〕東山:見《送綦毋潛落第還鄉》注〔2〕。此借指輞川別業。向:將近。〔2〕才及:剛剛趕上。〔3〕欲燃:梁元帝《宮殿名詩》:“林間花欲然(同燃),竹徑露初圓。”〔4〕優婁比丘:指佛教僧人,優婁頻螺伽葉之略稱,本是有五百弟子的外道(指佛教之外的宗教哲學派別)論師,後與其二弟及弟子共皈依佛門。參見《四分律》卷三二。比丘,梵文的音譯,指出家後受過具足戒(出家人受持此戒,即取得正式僧尼資格)的男僧。經論:佛教典籍分經、律、論三部分,謂之三藏。經為佛所自說,論是經義的解釋,律則記佛教戒規。此句謂,僧人中通經論的學者。〔5〕傴僂(yǔlǔ)丈人:《莊子·達生》:“仲尼適楚,出於林中。見傴僂(駝背)者承蜩(用長竿粘蟬),猶掇(以手拾物)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吾執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蟬翼之知。”“孔子顧謂弟子曰:“用誌不分,乃凝於神(精神乃專一集中)。”其傴僂丈人之謂乎!丈人,老人的通稱,此句謂,像傴僂丈人那樣的鄉裏賢者。〔6〕倒屣(xǐ):古人家居,脫屣(鞋)席地而坐。客人來,急於出迎,將鞋子倒穿。《i國誌·魏書·王粲傳》:“(蔡邕)聞粲在門,倒屣迎之。”後以“倒屣”形容熱情迎客。衡門:橫木為門,指簡陋的住處。此寫歸來後與通經論的高僧、隱居鄉裏的賢者談笑往來的快樂。
早秋山中作
無才不敢累明時〔1〕,思向東溪守故籬〔2〕。
豈厭尚平婚嫁早〔3〕,卻嫌陶令去官遲〔4〕。
草間蛩響臨秋急〔5〕,山裏蟬聲薄暮悲〔6〕。
寂寞柴門人不到,空林獨與白雲期〔7〕。
題解
此詩疑居輞川時所作。詩中表現了作者對長安官場生活感到厭倦、思欲退隱山林的心情。“無才”一聯“工於發端”(清管世銘《讀雪山房唐詩序例·七律凡例》)。“草間”一聯純用大自然的音響,渲染出早秋山中薄暮的蕭瑟氣氛和詩人的寂寞心情,使人讀後如臨其境,如聞其聲。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