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南陌:泛指田園、田野。陌,田間小路。〔2〕北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後或以北窗指隱者之居室。〔3〕果: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草”。一何:多麼。〔4〕竹掃淨:是說竹梢低拂,將庭院掃淨。〔5〕“翠羽”句:郭璞《遊仙詩七首》其三:“翡翠戲蘭苕,容色更相鮮。”翠羽,指翡翠鳥。羽有藍、綠、赤、棕等色。蘭苕(tiáo),蘭花。〔6〕(chēng)鱗:指紅鯉魚。此旬意本謝朓《遊東田》:“魚戲新荷動,鳥散餘花落。”〔7〕平生好:生平好友。〔8〕江鄉:猶言水鄉。從政:指為官。〔9〕雲山”句:意謂雲山遠隔,連夢中思想都受阻。〔10〕衾(qīn)枕:指病臥在床。衾,被子。勞歌詠:費力歌唱(指作此詩)。歌,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感”。下句“歌”字同。〔11〕同心:知心朋友。《古詩十九首》其六:“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12〕世途:世道,社會風氣。自媚:自我奉承,自己喜愛自己。樂府《飲馬長城窟行》:“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13〕流俗:世俗的人。〔14〕賈誼:見王維《送楊少府貶郴州》注〔6〕。逸:超絕,出眾。此句喻指張子容才能出眾而不被朝遷重用。〔15〕安仁鬢:西晉文學家潘嶽字安仁,其《秋興賦》序雲:“晉十有四年,餘春秋三十有二,始見二毛(鬢發斑白)。”賦雲:“斑鬢髟以承弁兮,素發颯以垂領。”欲:已,已經。參見王鍈《詩詞曲語詞例釋》。垂: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絲”。此以潘嶽自喻,言已年方三十餘已生白發。〔16〕遙情:高遠之情。東注:向東流注。潤州在襄陽之東,故雲。〔17〕晷(guǐ):日影。“奔晷西馳”指太陽自東向西奔馳。句謂光陰飛逝。〔18〕填溝壑:指死。《戰國策·趙策四》:“雖少,願及未填溝壑而托之。”〔19〕羽儀:羽翼。嵇康《兄秀才公穆人軍贈詩》其一:“抗首漱朝露,唏陽振羽儀。”振羽儀,謂振翼高飛。〔20〕窮:困頓。通:顯達。若有命:如果取決於命運。劉孝標《辨命論》:“餘謂士之窮通,無非命也。”〔21〕論:指劉芳《窮通論》。《魏書·劉芳傳》:“芳雖處窮窘之中,而業尚貞周……不汲汲於榮利,不戚戚於賤貧,乃著《窮通論》以自慰焉。”此句意謂,要到《窮通論》中去作推求研究。

赴京途中遇雪

迢遞秦京道〔1〕,蒼茫歲暮天〔2〕。

窮陰連晦朔〔3〕,積雪滿山川。

落雁迷沙渚〔4〕,饑鷹集野田〔5〕。

客愁空佇立〔6〕,不見有人煙。

題解

《舊唐書·孟浩然傳》說:“年四十來遊京師,應進士不第,還襄陽。”開元十六年(728)孟浩然四十歲,這年春他在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試,則他按慣例赴京的時間應在開元十五年冬,本詩即作於此時。詩寫入京應試途中情景。此前詩人自我設計的入仕道路(參見《田園作》題解。未能走通,所以改而出來應舉,對此他是既滿懷希望而又不免有些茫然的。詩的前四句寫歲暮赴京途中遇雪,後四句寫在茫茫大雪中旅行的“客愁”,前後形成呼應。五、六句所寫大雪中那找不著棲宿地的大雁和覓不到食物的饑鷹,正是佇立四望、“不見有人煙”的詩人之處境的寫照。在“積雪滿山川”的艱難條件下赴京應試,等待著自己的前景究竟如何,詩人豈能不感到擔心和幾分茫然?這種情緒在詩歌的景物描寫中有所流露。善於借景寓情,是本詩的成功之處。

注釋

〔1〕迢遞:遠邈。秦京道:通往長安的道路。〔2〕蒼茫:曠遠無邊貌。〔3〕窮陰:天氣極其陰沉。連晦朔:從月初直到月末。晦,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朔:農曆每月初一。〔4〕沙渚(zhǔ):水中間的小塊沙地。此句意謂,因滿地積雪,飛降的大雁分辨不清沙渚,無法棲宿。〔5〕鷹集: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烏噪”。〔6〕佇立:久立。

題長安主人壁

久廢南山〔1〕,叨陪東閻賢〔2〕。

欲隨平子去〔3〕,猶未獻《甘泉》〔4〕。

枕藉琴書滿〔5〕,褰帷遠岫連〔6〕。

我來如昨日,庭樹忽鳴蟬。

促織驚寒女〔7〕,秋風思長年〔8〕。

授衣當九月,無褐竟誰憐〔9〕!

題解

長安主人,指作者在長安應試時所居房舍的主人。本詩作於開元十六年(728)秋應試落第後滯留於長安之時。這時詩人寄居長安已接近一年,然而求官的希望仍然渺茫,所以就寫作此詩抒發內心的苦悶與慨歎。首二句說在長安陪伴“東閻賢”的不滿。接下二句表現詩人既想還鄉隱居又想嚐試獻賦求仕的矛盾心理。五、六句寫作者客居長安的生活:以琴書和開窗遠眺自娛解悶。七至十句寫客舍悲秋,其中隱含著時光飛逝的感傷。最後二句由悲秋聯想到“九月授衣”的詩句,慨歎羈旅窮愁而無人相助相憐。全詩把作者應試失利後羈留長安的複雜心情,相當細致地刻畫了出來。

注釋

〔1〕南山:指峴山,在襄陽城南七裏,故稱。作者有田園廬舍(澗南園)在峴山旁,故日“南山田”。〔2〕叨陪:不配陪而陪,謙詞。東閤(gé)賢:《漢書·公孫弘傳》載:弘為丞相,“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顏師古注:“閣者,小門也,東向開之,避當庭門而引賓客,以別於掾史官屬也。”此指被丞相禮遇的賢才。〔3〕平子:東漢張衡,字平子,我國古代著名的科學家和文學家。《文選》張衡《歸田賦》雲:“遊都邑以永久,無明略以佐時。……諒天道之微昧,追漁父以同嬉。”李善注:“張衡仕不得誌,欲歸於田,因作此賦。”句指欲還鄉隱居。〔4〕獻《甘泉》:即獻賦,參見《田園作》注〔7〕。唐時有進獻文章拜官之例,如杜甫曾奏《三大禮賦》以求仕。參見王維《不遇詠》注〔1〕。〔5〕枕(zhèn)藉:縱橫相枕而臥。指屋內橫七豎八地擺滿琴書。藉,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席”。〔6〕褰(qiān)帷:撩起帷簾。遠岫(xiù):遠山。句謂掀開窗簾,隻見遠山相連。〔7〕促織:蟋蟀。《爾雅·釋蟲》孔穎達疏:“蟋蟀,一名螢,今促織也。”“裏語雲:趨織(即促織)鳴,懶婦驚。”蟋蟀鳴時天已漸寒,故而驚動貧寒缺衣的婦女。〔8〕“秋風”句:《淮南子·說山》:“故桑葉落而長年悲也。”此句即用其意。思,悲;銅活字本、《叢刊》本等作“感”。長年,年長者,老年人。〔9〕“授衣”二句:《詩·豳風·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無衣無褐,何以卒歲!,"毛傳:“九月霜始降,婦功成,可以授冬衣矣。”月,宋本作“日”,據銅活字本、《叢刊》本等改。褐(hè),粗麻或粗毛織的短衣,貧苦人所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