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器質性精神障礙的概念和常見臨床綜合征的臨床表現;常見腦器質性疾病、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患者的護理。
2.熟悉常見腦器質性疾病、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的臨床表現。
3.了解常見腦器質性疾病、軀體疾病所致精神障礙的病因、診斷及治療。
專業術語
器質性精神障礙organic mental disorder
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腦震蕩後綜合征postconcussional syndrome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
器質性精神障礙(organic mental disorder)是指有明確的生物學病因或發病與某種生物學因素有關的精神障礙。器質性精神障礙包括兩類,一是腦部器質性疾病或損傷引起的精神障礙,稱為腦器質性精神障礙,特點是大腦存在明確的病理生理和結構變化,這些變化與精神異常有明確的因果聯係,例如,腦變性疾病、腦血管疾病、腦部炎症、腦腫瘤、腦外傷等引起的精神異常。二是腦以外的各種軀體疾病如心、肝、肺、腎等髒器疾病、內分泌代謝疾病和顱外感染性疾病等伴發的精神異常,這種精神異常實際上是原發軀體症狀表現的一部分,故又稱症狀性精神障礙。
一、臨床特點
(一) 阿爾茨海默病阿爾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種病因未明的原發性退行性腦變性疾病。多起病於老年期,潛隱起病,病程緩慢且不可逆,臨床上以智能損害為主。病理改變主要為皮質彌漫性萎縮,溝回增寬,腦室擴大,神經元大量減少,並可見老年斑,神經原纖維纏結等病變。
1.臨床表現起病隱襲,為持續性、進行性病程。平均病程8~10年,有的則持續15年以上。臨床症狀分為兩個方麵,即認知功能減退及其伴隨的社會生活功能減退症狀和非認知性神經精神症狀。認知功能減退症狀:主要指不同程度的記憶障礙,注意力和計算能力受損,情緒波動、恐懼、激越等精神和行為症狀等改變。非認知性精神症狀:出現猜疑或妄想,幻覺,行為異常或攻擊行為,睡眠障礙,情緒紊亂,恐懼等非認知性精神症狀。
2.診斷目前AD的診斷仍然依靠排除法,即先根據臨床表現做出癡呆的診斷,然後對病史、病程、體格檢查和輔助檢查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排除特殊原因引起的癡呆後,才能得出AD的臨床診斷。確診有賴於腦組織病理學檢查。
3.治療本病病因未明,針對病因治療很難,一般采取以下措施:
(1) 促智藥或改善認知功能的藥物如多奈呱齊、重酒石酸卡巴拉汀等。
(2) 促進腦細胞代謝及延緩癡呆進展如雙氯麥角堿等。
(3) 抗焦慮藥物如勞拉西泮、奧沙西泮、阿普唑侖等,劑量應小且不宜長期應用。
(4) 抗抑鬱藥如氟伏沙明、舍曲林、氟西汀、米氮平等。
(5) 抗精神病藥如利培酮、奧氮平等。
(二) 血管性癡呆血管性癡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於腦血管病變而引起的癡呆。VD是老年期癡呆的第二位原因,僅次於AD,多見於60歲以上伴動脈硬化的老年人,男性多見。
1.臨床表現多數患者有高血壓及腦血管意外發作史。急性起病者常在一次或數次短暫卒中發作後出現精神障礙。發作時及過後常伴偏癱、眼球震顫、失語、失用等神經係統損害體征。
2.診斷根據起病相對較急,病程波動或呈階梯性惡化;進行性癡呆;早期人格相對保持完整,晚期才有人格改變;有高血壓或卒中發作史和腦動脈硬化證據;神經係統的局灶損害的症狀和體征;結合腦影像學檢查的發現,一般能做出正確診斷。
3.治療目前還沒有特效藥治療VD。治療的原則是改善腦血流,預防腦梗死,促進大腦代謝,以達到阻止惡化、改善和緩解症狀的目的。
(三) 顱腦外傷所致的精神障礙
1.臨床表現
(1) 急性精神障礙頭部外傷輕微者意識障礙較短暫。嚴重受創若喪失意識時間超過數小時,完全康複的機會可能降低。昏迷患者經過一段意識模糊和智能下降的階段,才能完全恢複正常,這類情況亦稱外傷後精神混亂狀態。除智能障礙外,還可表現為易疲勞、譫妄狀態以及順行性或逆行性遺忘。
(2) 慢性精神障礙嚴重的腦外傷可引起智力受損,出現遺忘綜合征甚至癡呆,常伴人格改變和智能障礙。腦外傷可直接導致精神症狀,也可對有精神病素質者起誘因作用。
腦震蕩後綜合征(postconcussional syndrome)是各種腦外傷後最普遍的慢性後遺症。主要表現為頭痛、眩暈、注意力不集中、記憶減退及失眠等。軀體及實驗室檢查並無異常發現。
2.治療顱腦外傷急性階段的治療主要由神經外科處理。度過危險期後,應積極治療精神症狀。有意識障礙者應慎用精神藥物,有幻覺、妄想、精神運動性興奮等症狀可給予苯二氮類藥物或抗精神病藥物口服或注射。智能障礙者應先進行神經心理測量,再根據具體情況製訂康複訓練計劃。對人格改變者可嚐試行為治療,並幫助家屬及同事正確認識及接納患者的行為,嚐試讓他們參與治療計劃。伴發精神病性症狀者,采用抗精神病藥物治療。伴神經症患者應避免不必要的身體檢查和反複的病史采集。支持性心理治療或認知行為治療亦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