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地理還是命運嗎?(1)(1 / 2)

城市和組成城市的建築並不是一種中性的東西,它們回答了人應該“如何生活”的問題。隨著大多數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活動轉移到了電腦化空間,計算機網絡像街道係統一樣成為都市生活的根本,內存容量和屏幕空間成為寶貴的、受歡迎的房地產。為此,我們必須在根本上重新係統闡釋我們所熟知的城市設計問題比特:建築學與城市化的新維度在接近一個時代的終結和另一個時代的開端的時候,人們仍然會心存妄想,覺得事態的發展可以被延遲,甚至被逆轉。就好像一個上升的拋射體由於受到重力的滯礙,在全速前進之前保持垂直不動一樣,傳統的拉力會減慢人們向新時代邁進的勢頭。在最後一刻一切平靜如水,但一旦頂點被越過,曆史自身的份量就會壓迫我們越來越快地脫離我們所熟悉的場景。在過去幾年裏,世界經曆的正是這樣一個過程:我們曾經習以為常的所有東西正在我們麵前變得陌生起來。新的、令人目眩的未來主義旋風令老式的未來學看起來像一幅靜物畫。

在真空中,一片羽毛和一塊石頭墜落的速度一樣快,但在現實世界裏,由於摩擦的緣故,石頭會先掉在地上。建築本來因其沉重遲遲不願起飛,而它現在正在超過那些較“輕”的學科,直麵未來的變化和轉折。威廉·米切爾和尼古拉·尼葛洛龐帝兩人都具有建築學背景,這並不是偶然的,他們在同一年推出的兩本談論未來的書《比特之城:空間·場所·信息高速公路》和《數字化生存》也必然會被人們放在一起談論。同出麻省理工學院(一位是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一位是媒體實驗室主任),米切爾和尼葛洛龐帝都參與創造了他們眼中的未來。兩本書著眼的都不是今天而是明天,隻不過,尼葛洛龐帝關心的是明天的生存,而米切爾念念不忘的是明天的城市。如他所說,“在一個計算和電信無所不在的世界裏,身體能力借助電子手段而大大增強,後信息高速路時代的建築以及超大規模的信息企業層出不窮。在這樣一個時代,城市的概念受到了挑戰,而且最終必會重新定義。計算機網絡像街道係統一樣成為都市生活的根本。內存容量和屏幕空間成為寶貴的、受歡迎的房地產。大多數經濟、社會、政治和文化活動轉移到了電腦化空間。其結果是,我們必須在根本上重新係統闡釋我們所熟知的城市設計問題。”曆史上不乏這樣的場麵:一代人認同的所有確定因素都受到震撼,一切都需要修正和改寫。在這種時刻總會出現一些關鍵性論著,其內容激勵著下一代人作出努力。

在建築學上,羅伯特·文圖瑞(Robert Venturi)1966年所著的《建築的複雜性與矛盾》就是這樣一本書。那種“輕柔的宣言”,寧願“放棄顯而易見的和諧一致而選擇有生命的混亂”,打破了束手束腳的枷鎖,拓寬了探索和表現的道路。他的思想開啟一代新風,好的、壞的,甚至極醜的樣式都隨之冒出地平線。從許多方麵看都可以說這本書在耗盡能量前帶領著建築師度過了後現代主義階段,融入解構主義大潮,而在此過程中它的能量的確也消耗殆盡。解構之後怎麼辦呢?解構之後,到電腦化空間拓荒去。大多數建築師,大膽的也好,陳腐的也好,驚世駭俗的也罷,神秘隱晦的也罷,無不試圖把技術作為某種潛藏掛念看待,而現在技術不僅贏了分,而且還搶了其他東西的風頭。在更具遠見和冒險性的建築理論家那裏,當初對技術的猶豫不決已化作了滿腔熱情。很明顯,不甘寂寞的新技術不僅在幫助大家完成舊有的任務,而且改變了我們已知的社會的本性。米切爾的《比特之城》是最早嚐試全麵解析信息時代建築和城市新變化的努力之一,它為建築師擁抱新理論、新實踐、新教育和新創造的運動打下了一定的根基。作者自稱這是一次“在信息高速公路沿途走馬觀花的調查”,這種說法大致準確。本書的確像速度很快的兜風,許多地方都是一晃而過,而它們中有不少所在值得故地重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