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如同流水,匆匆而過.

轉瞬之間,已距離盤古開天辟地有億萬年之久.

-------------------------

開天辟地,不過是在這大千世界中,尋了一個清靜之地。而真正使這清靜之地成為仙境的,卻是那靈山。

天下群山,數千萬山脈之中,尤以昆侖山脈為眾山之首。相傳太古之時,神界地氣異變,神樹爆長萬丈,根係如垂天之雲,深入盤古之心,盤古之心輻聚周邊土石,逐漸擴大,形成九座懸空之山,謂之“昆侖”。曆經萬年,吸食天地靈氣,化為了九座靈山。又過了萬年之久,昆侖仙境終於出現.其後又是千年,九座靈山被各大有神通者移走,紫霞仙境的紫金山,武夷仙境的玉龍山,太虛的清明山、太清的縹緲山,八景宮派的青靈山,蜀山派的淩雲山,還有蓬萊、昆侖等三座山,本來就是昆侖仙境的九座靈山之一。

九座靈山,各有一對應的天壇,可以吸食千裏內的天地精華,使真氣雲集,落下五彩霞光,使萬千靈氣集中於此。

我們的故事就從那武夷山下開始。

武夷山位於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市境內,在市區以南約15公裏,處在武夷山脈北段的東南麓.

唐代,唐玄宗大封天下名山大川,武夷山也受到封表,

唐末五代初,杜光庭在《洞天福地記》裏,把武夷山列為天下三十六洞天之一,稱之為“第十六升真元化洞天”。

宋紹聖二年(1095年),禱雨獲應,封武夷君為顯道真人。

靜靜的挺立於大王峰南麓之上的武夷宮,位於九曲溪口,既是武夷山景區的門戶,也是武夷山風景區最古老的道觀之一.

武夷宮又名會仙觀、衝佑觀、萬年宮.據《武夷山誌》記載:武夷宮始建唐天寶年間(742-755年),武夷宮初建時,並不在今址上,而是築屋於一曲的洲渚上,稱天寶殿。到了南唐保大二年(944年),元宗李王景為其弟李良佐“辭榮入道”,才移建今址,名“會仙觀”。會仙觀建成後,曆代篤信仙家的封建統治者,都不惜花費重金,多次修葺、擴建這座宮殿,改名“仲佑觀”。

宋擴建至300多間。南宋詞人辛棄疾、詩人陸遊、理學家劉子軍、朱熹等都主管過衝佑觀。元泰定五年(1328年),改觀為宮,稱“萬年宮”。

萬年宮現在是朱熹紀念館,宮內有兩株千年桂樹,相傳是南唐保大二年(944年)李良佐建觀時所栽。以後枯死一株,到了宋代,朱熹補種了一株。兩株桂樹龍盤蛇曲,被稱為“桂花王”。三清殿現在是國際蘭亭學院所在地,殿內有四塊珍貴的碑刻:忠定神道碑、洞天仙府、明龔一清和現代郭沫若遊武夷的詩題。

明正統四年(1439年),觀毀於兵燹。天順、成化年間(1457-1487年),雖經官府多次撥款修葺,都未能恢複舊觀。嘉靖四年(1525年),觀又遭火焚,次年創複。即為現在的武夷宮。現存兩口龍井和萬年宮、三清殿。

每當雨後乍晴,晨曦初露之時,便有白茫茫的煙雲,在武夷宮上方及其四周輕颺遊蕩,時而聚集一團,時而又飄散下來,舒卷自如,變幻莫測.武夷宮也宛如蓬萊仙境,天宮瓊閣顯得神秘莫測.而這些,便是武夷仙境的禁山大陣因天地靈氣出現不穩定的因素,顯現的征兆.此時隻要破了這陣,就可以進入陣後的武夷仙境,真正的武夷宮就在這裏,而凡世間那武夷宮,不過是掩人耳目罷了。